简单梳理一下过去十年酱香酒发展阶段的所知、所感,让我们共同回忆过去走过的路。
一家之言,坐井观天,仅供娱乐。
2012年,那是一个冬天
2012年到2016年,在经历了白酒发展的黄金十年后,由于政策以及市场叠加因素影响,中国白酒进入了发展低谷,飞天茅台零售价从2000多元暴跌至800元左右,甚至出现了与出厂价市场倒挂,每瓶酒能赚五块钱,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而茅台也采取了全员营销的策略,全体员工都成为茅台酒的推销员。那段时间,茅台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在于是不是低于零售指导价销售,2013年茅台与五粮液甚至因为曾专门开会要求不得低于指导价出售产品,触犯了价格垄断,双双收到了国家发改委高达4.49亿元的罚单。
那时候的茅台与京东、天猫包括酒仙网、唯品会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电商,茅台避之唯恐不及。
那也是茅台酒过去十年最艰难的时刻。
老酒市场的成熟带来的转机
但市场是平衡的,就在茅台的低谷时期,老酒市场则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相比较其他香型而言,茅台酒陈放后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符合了大家对老酒的认知,口感上与新酒的差异十分明显,老酒成为高端宴请的宠儿。
从价格上而言,当时的老酒无疑是具有高性价比的,2012年以前飞天茅台新酒价格一度高达2000多元,而到了2014年,2000年左右出厂的瓶储陈年茅台当时的零售价也在2000多元,且口感更好,更有话题性。
对于经历过飞天茅台价格曾经高涨的高端消费者而言,这个价格并不高。
在众多老酒从业者的努力下,老酒市场逐渐从原来的碎片化市场无序发展逐渐转变为体系化运营。市场自发建立了完善的老酒鉴定、回收、销售体系,并且在拍卖市场上屡创价格新高。
这在无意间为中国白酒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老酒从业者也开始打造了存钱不如存酒的理念,甚至出现了“酒银行”概念。
这一概念的形成为未来茅台酒金融化的行成,以及整个白酒市场带动其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酒概念的加持,放大了茅台酒的金融属性。
在经过4年的发展后,到2016年,酒类从业者逐渐意识到,喝老酒将会成为一个时尚,会成为高净值用户的偏爱。敏锐的茅台经销商也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开始参与到老酒的销售,市场从价格上开始区分不同年份茅台酒,新酒、次新酒、老酒的概念也被市场所接受,茅台酒每存放一年就有相应幅度的价格上涨成为市场共识。
经过漫长的市场调整,2016年茅台的终端消费群体转变为高净值用户为主,茅台的转机也开始出现,2016年10月份前后,茅台的零售价格开始稳步居于千元以上,市场调整终于结束,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生肖茅台崛起成就的财富
契机源自生肖茅台。
生肖酒的概念并非茅台首创,但2014年,茅台还是推出了一款马年生肖酒,据说寓意一马当先,但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制约,到2015年的羊年茅台、2016年的猴年茅台推出时,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与飞天价格相差无几,800多元/瓶是在市场上都不太被认可。
2016年国庆后,随着飞天茅台价格的回暖,猴年茅台也开始升温,大家意识到一年一生肖意味着生肖产品的不可复制性,且当时与飞天茅台价格差别不大,很明显猴年茅台的价值被低估。于是不约而同的,市场开始了抢货、惜售,生肖茅台成为香馍馍,马年与羊年茅台则因为开瓶率高,产量低,成为稀缺货,价格以倍速递增。
到了2017年8月,在飞天茅台零售价突破了1500元/瓶,生肖马羊到了6000元/瓶,猴年茅台则到了3000元/瓶,当年的鸡年茅台也顺利突破了2000元/瓶。
卖的越慢越赚钱,存钱不如囤酒的意识成为市场主流,砸锅卖铁抵押房子囤生肖在当时并不罕见,因为那是一个猪都能赚钱的时代,惜售才是赚钱的方式。
2018年的出货记录
8个月后,2018年4月,生肖马羊茅台突破15000元/瓶,猴年茅台5600元/瓶,鸡年茅台4200元/瓶,狗年茅台同样达到了4500左右。
从不足一千的单价到这样的价格,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从2017年开始,依赖于资金周转速度零售来赚钱的思路,转变为依赖于囤酒靠时间的成长带来的高利润。
这种思路甚至影响了后来大家对酱酒的认知。
喝老酒囤新酒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并成为消费时尚,存钱不如存酒的茅台的金融属性迅速被放大。
而这个金融属性回到2016年10月份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茅台金融属性是酱香型白酒金融属性的基础,但除了茅台,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具备这样的属性。
但,其他酱酒行业企业不承认。
茅台金融属性的建立
也是在2018年8月,生肖茅台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下跌,鸡年茅台从四千多块钱的流通价,一周之内跌到了两千多块钱,生肖茅台价格开始进入平稳期,业内外资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飞天茅台。
当时的飞天茅台价格已经到了1700元/瓶,站在2016年的市场上来看,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在一场饭局上,有业内人士立下了赌约,赌第二年春节后飞天茅台价格回落到1500以内。
可飞天茅台从此飞天。
因为有老酒概念的加持,这时候的飞天茅台已经成长为金融产品,由于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已经形成的可变现回收渠道,成为大家的新宠。大家认为至少比存钱利息高,于是飞天茅台也开始进入了上涨通道。
茅台全系列产品的高成长性基础得以建立。
钓鱼台酒的崛起
尽管茅台酒价格不断上扬,但市场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茅台价格还会上涨,一种认为存在巨大的泡沫。但不管怎么样,茅台各个链条从业者已经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茅台经销商,经历了2012年的阵痛后,在行动上开始了寻找茅台平替产品,以分摊经营风险,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
而钓鱼台酒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品牌价值被市场逐渐意识到,一部分人开始了进入了钓鱼台时代。
不得不说,是茅台价格的过快上涨拉动了钓鱼台的发展。
短短三年时间,钓鱼台酒成为市场新宠,品牌授权专销模式不是它的首创,但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却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同时带动了酱香酒行业包装的升级换代,文创包装产品自钓鱼台开始逐渐登峰造极。
钓鱼台的崛起是酱酒热历程中的重要一环,钓鱼台的快速发展与酱香酒市场的发展高度重合,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引领意义。
招商对象,成为招商方
钓鱼台酒的成功让众多厂商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茅台镇的产区效应开始放大,钓鱼台、国台、郎酒、摘要等酱香酒第二阵营的联动,拉动了更多企业的参与,随之带动了整个酱酒的发展。
“到茅台镇去”成为酒行业共同的心声,这种声音也让众多的业外资本看到了机会,2019年到2021年,酱香酒的发展进入了阶段性的发展高峰。仁怀一度定不到酒店,茅台镇车水马龙,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覆盖了本地口音。
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隐忧,那就是原本的经销商,摇身一变成为品牌开发商,原本的招商对象,成为招商方,市场出现了产品品种大于渠道消化能力的情况,几乎每个经销商都有属于自己的产品,产品同质化显现。
危机来临了。
经销商成为品牌开发商后,意味着大大分流了酱酒的销售能力,以及分化了消费者。品类的多元化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也意味着每一个品牌的日子更加难过。
涨涨涨,不涨不是好酱酒
因为茅台酒不断上涨的势头,带动了厂家与经销商的热情,厂家与品牌方适时掀起了一股风的涨价潮。
茅台能到3000多,我为什么不能卖1000多?
涨价,也成为一种促销手断,市场根据茅台的逻辑来判断卖酒不如囤酒,那个时候的加上酒市场出现了一种怪异的论调,不比卖的快,就看谁囤的多。资金流通速度变得不再重要,囤到下个月厂家提价比卖出去更赚钱是主流论调。
厂家恰恰需要这样的市场基础,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价。
以前靠大势、靠运气赚来的钱,这时候冲昏了大家的头脑,误以为能力十足,认为对市场的操纵能力很强。
同质化已经让酱香酒进入了内卷阶段,在2021年市场风险已经出现,2021年的中秋节,酱酒销售遭遇了寒流,及至年底,市场开始出现动摇。
不可回避的是在酱香型白酒快速发展的阶段,一大批山寨、低质产品充斥其中,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屡见不鲜,业内主动降低品质成为摆在桌面上的明规则。
2022年,又是一个冬天
2022年,前所未有的更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让大家猝不及防,整个一年都陷入了此期彼伏的疫情管控当中,”足不出户,全员静止”成为流行词,不曾被封控过,就好像没有经历过这一年。
疫情带来的是消费能力的锐减,消费场景的缺失,消费信心的不足,加之过去几年间,酱香酒埋下的种种隐忧在2022年疫情的加持之下集中爆发。
去库存成为2022年的主论调。
而从惜售为主的持酒战,到去库存为主的持久战,历时不过一年而已。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于2022年的中秋,结果中秋的销量惨淡,让市场更加低迷。
春节会好吗?
不会!
整个酱酒行业的调整进入了严冬,由于对疫情发展趋势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不可预测,让整个严冬的周期变得更加漫长。
回顾过去十年,我们会发现整个行业的种子在酱香酒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就已经埋下,只不过是在2022年才得以爆发,而疫情只是个诱因,并不是主因。
问题在内,不在外。
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都存在固有的规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不可逆的,不可对抗的自然法则。
如果我们不去反思,把市场今天的惨淡,一味归结于疫情造成的影响,那么在将来,市场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整理过去十年的路径框架,是回忆,也是参考。
而过去的十年,酱香酒也见证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十年如白驹过隙。
但是下一个十年,已经到来,他就藏在过去。
北京太和金樽文化有限公司 杨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