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一位老人的事迹感动全国,然而在采访中,老人却说:"我后悔了,我要是知道那天来到我家的是卢书记,我就不会拿出这包东西了。"
老人名叫李文祥,是复退军人,他拿给省委书记看的是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军功章和奖状。
这些荣誉是老人曾经参与多个重要战役的见证,即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中分别荣立的战斗模范、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奖章。
01
1925年,李文祥出生了。那是河南最为偏僻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穷得叮当响,5岁时,他的母亲就离世了,加上当时战乱纷飞,家里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李文祥不得不离家谋生,在颠沛流离中受尽苦难,直到后来加入华东野战区,成为一名战士,情况才有所转变。
1948年9月,组织上下达了攻打济南的重任。
李文祥所在部队的任务是主攻西面的永镇门,敌人设下层层火力网,形势严峻,如果不尽快拿下,将阻碍战事的进展,对我军及其不利。
危急时刻,指导员大喊:“入党的出列!”李文祥还没有正式入党。但他直到这时候不能退缩,只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指导员叫他退回去,他坚定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指导员只能无奈地接受了他的请求。战斗开始了,隆隆的敌机上在上空响起,嘭嘭的炮弹声此起彼伏,李文祥推着手推车,手推车里放着炸药,和战士们前仆后继,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城门口炸毁了城墙,为部队冲进济南城开辟了通道。
第二年,领导批准了他提交的入党申请,李文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随后的战役中,李文祥都表现突出,受到多次嘉奖,有利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02
1956年8月李文祥复员转业为干部,为公司保卫科干事。
离开部队前,李文祥把军装郑重地穿在身上,拿起那一枚枚军章,就像手捧着最珍贵的宝石,小心翼翼地配在胸前,然后请人帮自己画一副画像作留念。
1962年7月,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经济,国家要求干部返回家乡当农民,李文祥丝毫不贪恋城市的奢华生活,二话不说拉着妻子回了乡。
回到家乡,夫妻俩生活条件虽然和之前相差甚远,很辛苦,但是心有所属,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怎样帮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
由于李文祥是军人,上过战场,当过干部,见识广,又乐于助人,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当上村支书后,他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要摆脱贫困,首先要填饱肚子,要吃饱就要有粮食,但提高粮食产量谈何容易。
李文祥的故乡,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盐碱土地又不利于植物成长,这里的人民生活过得紧巴巴的,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事情一天不解决,李文祥心里就难受,彻夜难眠。他日夜琢磨,观察地形,了解时令,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脑海里,就是引水种稻子。
村里世代以小麦为主,种稻子的条件和技术都不服很。起初大家有很多疑问,但李文祥并没有退缩,反而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一一走访,劝说村民。
通过不懈努力,在没有任何机械的帮助下,李文祥带领村里的十几个壮汉组成的“稻改队”。
驻扎在田间地头,不分昼夜地挖,凭借几把锄头,硬生生地完成初步的规划。
接着就引水种稻,夫妻俩传授种水稻的知识帮助村民完成第一届种植,而且大丰收了,吃上了白花花的米饭,大家都很开心。
见状,之前还犹豫的村民纷纷响应水稻种植,温饱解决了,大家生活也慢慢改善了,也盖起新房,而李文祥家则是最后一家盖新房。
03
2011年,省委书记下乡民调走访,来到李文祥家,聊天中,偶然看见墙上他穿着军服佩戴军功章的画像,提出想看看,老人才拿出来。
尘封近半世纪之久的军功章和奖状,揭开老人不为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面对老人用血与泪,冒生命危险受到的嘉奖,书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李老的精神就像一道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一段佳话由此传扬。
当各种掌声、待遇、慰问接踵而至时,老人却说:"我后悔了,我要是知道那天来到我家的是卢书记,我就不会拿出这包东西了,太麻烦政府了。"
这就是李文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困难留给自己,再怎么辛苦也不找政府给予照顾,去享受本应获得的福利,这才是平凡人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