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5年,病重的朱元璋,自感时日无多,于是把李淑妃叫到面前说:“爱妃,你十六岁就跟了朕,对朕忠心耿耿。朕感念于心哪!”
李淑妃知道皇帝这么说,绝对不是感恩自己十几年的陪伴,而是不放心自己啊,想要让自己殉葬。她回宫后,就自缢而亡了。
作为帝王最宠爱的妃子,到底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不放心?
01
李淑妃出身将门之后,父亲是李杰,官拜广武卫,但他却温柔贤淑,娇柔美丽,而且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1367年,李杰被朱元璋派去参加北伐战争,他骁勇善战,身为将军身先士卒,不幸战死沙场。朱元璋不忍将士寒心,便把年仅十六岁的淑妃纳为小妾。
一年后,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登基,从此大明王朝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李氏并没有获得任何册封。
又过了几年,马皇后因病去世,后宫之事多是李氏处理。繁琐的事务,她却料理得井井有条。马皇后丧期结束后,朱元璋才下旨,将籍籍无名的淑妃立为贵妃,代掌后宫之事。
五代十国历经多年战乱,所以明朝建立初期国库空虚,朱元璋想发行纸币,以达到缓解的目的,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朱元璋急得茶不思饭不想。
一天夜里,睡梦中有人告诉他:“必须取秀才的心肝才能成事。”朱元璋醒来后,喃喃自语,难不成要杀了秀才取他们的心肝?可是这心肝能有什么用?
睡在他旁边的淑妃听到了,连忙问他怎么回事?朱元璋便告诉了淑妃。淑妃听完,笑着说:“皇上,据臣妾所知,秀才的心肝就是他们的锦绣文章呀!这种心肝,当然是可以取的。”
朱元璋大喜。第二天,广招名士,让他们出言献策,事情很快解决了。
一次下朝后,朱元璋看到宫里有一块空地,于是对身边的皇子大臣们说:“这个地方,不要建亭台楼阁,种一片菜,既能节省开支,又能补贴后宫用菜。岂不美哉!”
淑妃听说了这件事,随即下令,整个后宫减少不必要开支,切断奢靡之风,为国库节省了很多钱财。
这样的事说起来有很多。自打马皇后去世后,很少有人能这么设身处地的为朱元璋着想,朱元璋很是欣慰。对淑妃越来越放心了。
02
朱元璋的不放心,是从他的一场大病开始的。但凡皇帝,大都疑心病重,生怕他的皇位被人夺去。朱元璋也不例外。
皇上生病,诸多国家大事等待处理,各地来的奏折堆积如山。
看朱元璋着急,淑妃就宽慰他:“皇上,你且安心养病。那些奏折啊,我已经委托丞相和四皇子酌情批示了。我看过,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大事,所以就没请示您。”
听了这话,朱元璋不但没放心,反而更担心了。
朱元璋儿女众多,但他独爱太子朱标,奈何朱标早逝,只有一子朱允炆。他想把朱允炆推上皇位。
在众多的儿女中,四皇子朱棣呼声最高,其次是淑妃。淑妃给他生了三个儿子。而且淑妃精通国事,做事果断有魄力,真担心他走以后,这个国家不再姓朱,而是姓李了。
听到皇上召见,淑妃来不及收拾就来到朱元璋的寝殿。皇帝的脸色灰暗,目光呆滞,与之前精明强干的朱元璋判若两人。淑妃看罢,鼻子发酸,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
朱元璋看到淑妃来了,微微抬手,招呼淑妃靠他近点。淑妃坐在皇帝身边,握着他干枯的手,轻声问:“皇上,您有什么话尽管说吧。我听着哪!”
朱元璋微微点头:“你从十六岁开始就跟着我,一直都在忠心耿耿地服侍我,是我最喜欢的爱妃。朕感念于心哪!”
听了这话,聪慧过人的淑妃脸色苍白,眼泪刷刷地流下来。她没有言语。
“你的两个兄长正在偏殿,你去见见他们吧。”朱元璋说完,翻身朝里面去了,只留一个背影给李淑妃。
淑妃站起身,哭着说:“臣妾明白了,不就是一个死吗?至于兄长他们,不见也罢!”
03
淑妃知道,是自己的聪敏能干为自己惹了祸。皇帝对自己起疑心了。如果自己的死能换来两个兄长和儿子的安全,她愿意去死。
“皇上!淑妃薨了。”听到近侍的回报,朱元璋笑了,笑着笑着,泪水竟迷花了眼。
朱元璋死后,近半数的妃嫔被迫为她陪葬。消失千年的陪葬制度又悄然兴起。淑妃一世的倾情付出,本以为是对朱元璋的回报和辅佐,却让他在临死之前视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可悲可叹!
在封建社会,女子充其量自己男人的附属品,想要独立活出自我,是极其困难的。所幸,我们生活在新社会,女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