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甘肃平凉放羊娃一脚踢出一个铜鼎,他拿去废品站换了两天饭钱,后来,考古工作者顺着它竟找到一座战国古墓群!
那个铜鼎就被丢在废品收购站的角落里,那天平凉的一个文物工作人员又去了这个收购站,翻找废品已经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突然,他的余光憋到角落里的铜鼎。于是,他走过去捡起来一看,难以置信地喊了一声:“这个东西怎么在这里?”作为文物工作者,他一眼就看出这是古墓里的东西。
出现在废品收购站里,一般都是乡民们拿来卖钱的,这也是他常常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他知道,盗墓贼是不会选择废品收购站的,来这里只能捡漏,不能期望大批。
于是,他赶紧掏钱买下了这个铜鼎,又找到收购站老板问这个铜鼎的来历,收购站老板半天才想起来来人是不远处村庄的放羊娃。
这个文物工作者从废品收购站出来后,就开始一路打听附近的小村庄,最后在一个叫庙庄的地方,找到了卖铜鼎的放羊娃。
放羊娃早忘了什么铜鼎,只记得那天换回的美食,他吸溜着口水说:那天我赶羊回家,在一个高地停下来吃草,地上有块凸起,我走过去一看,就发现下面有东西,当即就挖了出来。
“我看它像个香炉,好像还挺不错。”这让放羊娃高兴得不行:香炉我家用不上,但拿到废品站,能卖钱啊!
隔天,他就到乡上的废品收购站,把“铜香炉”给卖掉了。
一听这话,工作人员立刻请放羊娃带他去发现“铜香炉”的高地看看,等到了地方,工作人员经过一番查看之后,确认这里极有可能有一座古墓。
于是,了解了全部情况的他,赶紧将消息报告给上级领导,一起递上去的,还有他买的那只铜鼎。
收到消息后,省里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到庙庄附近的高地进行实地勘察,很快他们就确认了额下面有一座古墓,而且很可能是战国古墓。
但遗憾的是,古墓有被偷盗过的痕迹,而且因为这个高地其实是一处断崖,古墓有一部分早就已经随着土层一起,掉到了悬崖下边,没办法找回了。
而留在高地的那部分,经过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淋,也很危险。
考古队连忙向上面申请抢救性发掘,经过批准之后,他们立刻开始动工,除了工作人员,还请了不少当地人来挖土。
所幸,这座残墓,还是给考古人员留下了一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他们不仅确认了这是一座战国古墓,而且在里面,还发现了殉葬的奴隶。
那天,考古工作者们进入主墓,他们看见中间埋葬的是墓主人,嘴里塞着贝币,身上有一些配饰。
而主墓坑的两边,还有两个墓台,右边葬着一位成年男性奴隶,左边则葬着一个八九岁大的小孩,他椎间骨中间横插着一个玉石锥,应该是被杀死之后埋葬的,这是奴隶制时代特有的殉葬方式——残忍的杀殉。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这座战国古墓里发现了鼎、戈等多件青铜器,但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件被放羊娃换了饭钱的铜鼎。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这个铜鼎,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鼎,而是一盏灯,被称为:鼎形铜行灯,不用的时候把它合起来,就是一个有盖子的铜鼎,用的时候就组合安装,变鼎为灯。
这种灯通常是古代贵族们外出旅行时用的,收纳方便,还不漏灯油,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巧思和智慧。
除了青铜器以外,考古人员还在这座战国古墓里,发现了57颗“蜻蜓眼琉璃珠”,珠子的外表绘有白色和浅蓝色相间的鱼目纹图案,看上去很漂亮,图案跟蜻蜓的眼睛有点相似。
曾经有人认为:蜻蜓眼琉璃珠,可能就是史书里写的隋侯之珠。但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并不相同,而且蜻蜓眼琉璃珠来自古埃及,而隋侯之珠,应该是战国时期,方士们发明制造的陶心釉陶珠。
两种珠子在庙庄战国墓中都有被发现,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应该就已经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而平凉就是这条古老丝绸之路的一个必经的站点,东方的货物,由此去,西方的货物,由此来,平凉见证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当时的盛况,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把它们送进博物馆,让后人也能一睹它们曾经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