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审美,大抵是感性的。当这种感性融入酒,再浸于诗,便瞬间充满了感染力,带着情绪四散开来。哪怕是生活中很寻常的物件儿或场景,经过诗歌的浸润,都会变得像酒一样氤氲芬芳。唐朝张志和轻轻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便将渔人醉垂忘归的画面描述的如在眼前一般,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会感染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当收到重庆江记酒庄最新推出的米酒品牌“蓑衣”时,对这首《渔歌子》的记忆便瞬间被激活。蓑衣,米酒。两个普通词汇的简单组合,竟然使人哪怕是在大半夜都会产生一种邀上三两好友对饮小酌的冲动。所谓感性,大概就是如此吧。
米酒,旧时称“醴”,又叫酒酿,甜酒,主要原料是糯米,所以也叫糯米酒,是中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的饮品。古诗中关于酒的描述,大多指的米酒。比如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中提到的腊酒,指的就是米酒,色白,稍浑浊,性若黄酒而口味较淡,后力较足。因一般是腊月酿制,春节饮用,也称“腊酒”或“春酒”。
作为黄酒的前身,米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和广泛的消费群体,称之为国酒似乎也不过分。风靡日本的清酒,就是在中国米酒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但米酒在当今市场上却始终没有出现较为知名的品牌。这跟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有很大关系:论消费场景和消费频次,比不上白酒;论大众消费量和接受程度,比不上啤酒;虽然养生功效比之葡萄酒有过之而无不及,却因太过于司空见惯而显得上不了台面——普通家庭就能制作,用来送礼似乎太寒酸了些。
然而这种局面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随着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迅速崛起,低度酒饮时代正在到来,新兴酒类市场(鸡尾酒、花果酒、清酒以及米酒等)已突破百亿,而且还在迅速扩大。这不但得益于年轻人口感偏好的多元化带来的巨大需求,还得益于类似江记酒庄这样的企业,对米酒这个古老的行当进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改造,在提升产品口感的同时严控产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不同于一般家庭或者作坊酿造的“醪糟”状态的米酒,蓑衣精酿米酒通过酿造、过滤、杀菌、存储等多环节处理,酒体呈淡淡的米黄色,倒入随酒赠送的白瓷酒杯,显得更加清澈温润,符合现代人审美。
轻嗅蓑衣米酒有明显的糯米香气,再闻有淡淡的桂花香,清爽宜人,香而不腻。作为一款甜酒,蓑衣米酒入口浓郁,酒体饱满,整体的感觉是清甜可口。但凡比较甜的酒,调酒师对酸度的把控一定是非常关键的。这一点,蓑衣米酒做的非常好:适度的酸中和了酒的甜味儿,令人感觉甜的清爽,毫无腻感;而米酒的甜味儿反过来又掩饰了酒的酸度,令人感觉酸的舒服,口齿生津。
蓑衣米酒酒精度为9度,可以大口饮用,非常适合年轻人,或纯饮,或佐餐,皆宜。冰镇以后饮用更加舒爽,尤其是在享用川菜火锅时饮用,既能感受食材带来的麻、辣、鲜、香,又能化解辣味给舌头带来的麻木,同时增添酸、甜和米香、桂花香带来的多元享受。
酒评君对米酒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正是因为其灵活多变堪称百搭的饮用方法,她远不像白酒那么“拒人千里之外”,可以加热,可以冰镇,可以和水果、干果随意调和;也不像葡萄酒那样“难以伺候”,配餐不用那么讲究,家常便饭即可无障碍搭配;比起啤酒的豪爽快意,米酒又多了一些柔情和体贴。
当高度白酒和高油高盐的食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时,人类味觉的敏感性其实是在下降的,当我们对美味的感知越来越不明显时,食物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动就越来越少,除了果腹之外,因饮食而感到的幸福便成了奢侈品。而这款蓑衣米酒则不同,虽然简单,但却纯粹,虽然低度,但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原本的乐趣,正如江小白品牌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简单、纯粹、有温度。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不也应该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