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厂
16岁,汪洪彬就进厂了。
20世纪80年代的茅台镇
他进的这个厂,不只是茅台镇最大的国营酒厂,就算在全中国,也是最牛的酒厂,没有之一。
父亲坚持亲自送他到厂里报到,报到后,在回家的路上,路过黄葛树渡口时,父亲脚步轻快,表情有些称重。汪洪彬有些摸不着头脑.....
“那时候,汪大爷,袍哥的舵把子,还是酒师头呢!”父亲的爷爷、汪洪彬的曾祖父汪斗南,是茅台的大名人。汪斗南是袍哥当家大爷不假。但他先是茅台“袍哥”“仁”字堂口的大爷,然后才是“围腰帮”(酒师所系围裙称“围腰”)的“头”。
茅台渡口(1980年)
茅台镇上的酒师,多是袍哥兄弟。民国初年,他们以汪斗南为首,结成“围腰帮”与东家斗争。汪斗南办起汪家烧坊后,那里自然就成了“围腰帮”常常聚集的据点。到祖父手上,镇上的酒得了国际金奖,“汪家烧坊”顺着赤水河,卖到了重庆、武汉。“汪家散酒”声名远播,身价倍增!
“你祖祖(方言:即曾祖),当年用家里的那种陶瓷杯请客喝酒,一连喝了80多杯啊...”父亲沉浸在家族的辉煌中。虽然家族产业“断送”在了自己手中,但儿子能够“进厂”,对父亲来说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是家族一大荣耀!
20世纪80年代初期,茅台酒厂的下厂大门
二、学艺
汪洪彬知道,家族的事业在祖父的手中,在父亲的眼前“断送”了。但是,父亲常年混迹在镇上的酒厂,也是“懂酒的”。汪洪彬也非常清楚,自己真的不会酿酒—汪家酿酒技艺的传承,已中断30多年了。
茅台酒厂工人劳动的场景(1980年)
那就从头学呗!1988年,汪洪彬从最苦最累的背糟、上甄开始,一干就是三年。父亲并没有教他任何东西,凡事都要靠他自己去琢磨、实践、体悟。
每个轮次的生产周期结束,车间都要搞检修。这个时候,工人们都会放假休息。只有汪洪彬,仍然待在车间跟着维修工人干。有时星期天,他还会自己一个人下窖干活。
茅台酒厂三车间二号生产房(1980年)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90年代初,汪洪彬参加了厂里的白酒尝评培训班学习,他的尝评天分崭露锋芒。当时,老师就告诉他,不妨就将今后的发展方向锁定在白酒品评上。
酱香酒生产的5大流程、30道工序、165个工艺操作环节,除了包装没有亲自干过,制曲、制酒、贮存、勾兑,他几乎都干了个遍。汪洪彬如饥似渴地向前辈酒师学习茅台镇传统酿造技艺,历时10年,如鱼得水!
茅台酒厂下、造砂生产时的发粮操作(1980年)
随后,汪洪彬登堂入室,成了技术骨干,进入质检部,为重要客户勾调美酒,为领导现场演示.....
三、磨砺
汪洪彬以为自己这一生的路,就只是成为一名想曾祖那样的酒师。
金酱勾调室
确实,如他所愿,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找他勾酒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中,多数都跟他们家,跟汪家烧坊有着各种渊源,每次汪洪彬都尽力为之.....
90年代初,迫于生活压力,汪洪彬让妻子开了个百货店,兼售酱香散酒。谁知道,原本附带经营的散酒倒成了主业—1996年,汪洪彬破釜沉舟,决定组建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金酱酒业有限公司。
金酱酒庄罐装区
金酱酒业组建之初,汪洪彬还是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但他对酿酒的热爱始终如一,他把家传的酿酒技艺和在国酒厂学到的酿酒经验,全都践行于金酱酒业并科学推陈出新。
汪洪彬评聘为贵州省白酒评酒委员
今天的金酱酒业,其技术实力茅台镇堪称一流:贵州酿酒大师1人,酱香酒酿酒大师1人,贵州省评酒委员3人!2016年,金酱传奇酒荣膺“第二届贵州十大名酒”银质名酒奖;2017年,金酱酒荣获“首届遵义十大名酒......”
这,便是茅台镇,一群工匠的故事,一名酒师的传奇!
咨询更多酱酒相关知识,点击左下方了解更多,欢迎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