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我国酿酒的历史最少已有5000年的历史,我国的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我国古代的商品交换中,白酒仅次于盐、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财源。对于酿酒的始源更是众说纷坛,据史书记载的说法引录五种:
1,上天造酒说:在窦革所撰的《酒谱》中说“天有酒星,酒之作也,与天地并矣”。此说认为天地与酒同龄,天上的酒星就是用来作酒的。当然谁也不相信酒是上天造的,只是酿造的历史实在是太久远了。
2,猿猴造酒说:古代山林,果实盈野,猿猴以采食野果为生,夏秋季节,硕实累累。它们将吃剩下的果实、果皮扔在岩洞石缝中。这些果实、果皮腐烂时,果皮上的野生酵母菌使果实中的糖分自然发酵,变成酒浆,这就是天然形成的果子酒,人们把这种酒称为“猿酒”。
3,黄帝造酒说:东晋人葛洪《抱扑子》说黄帝曾经发明过“酒泉法”造酒。
4,仪狄造酒说:在史籍中有多处提到过仪狄造酒,认为仪狄是造酒的鼻祖。
5,杜康造酒说: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自此以后,认为酒就是杜康造的说法就比较多了。
传说杜康小时候放羊,晌午在酒泉沟吃饭,那儿桑树丛生,且有清泉,杜康常在此处缅怀先祖,饭难下咽,将饭食扔进身边的桑树洞里,日积月累,剩饭积得很厚,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邻居给了他一些曲粉,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树洞里的饭被曲粉发酵成了酒。杜康饭了些酒,才发现它能为他解忧肋兴。他认真总结了“空桑积饭”和“加曲发酵”的道理,开始了酿酒。
酱香型白酒的起源鼻祖——枸酱酒
据传,远古时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于酿酒,时间上比杜康还早。而更为确切的是:《史记》记载,在汉朝,今仁怀一带已有了“枸酱酒”,可以说是酱香型白酒的雏形。
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酒——枸酱酒。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部,即现在的仁怀一带,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到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
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都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酒。
至唐、宋朝,仁怀一带已成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盛行于市。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此酒质量佳美而载入酒史。到清朝,茅台酒业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的记载。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酒名声鹊起,获得“酒冠黔人国”,“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赞誉。
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号正式取名为茅台酒,清末至民国相继有“成义”、“荣和”、“恒心”烧房出现,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1915年,“成义”、“荣和”两家酒坊均送出产品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冠盖群芳,一举夺得金奖,与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同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至此,茅台酒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畅销海内外。
茅台酒是酱香型白酒的经典之作,拥有“国酒”的美誉!可以看出酱香型白酒其独有的品质是多么的高贵!
过去,由于其生产工艺特殊性和复杂性,产量小,人们很难品尝到它;随着近年来茅台镇酒业的发展,不少企业把精力投放到酱香型白酒的生成上,相信将会为市场带来更多优秀的酱香型白酒,为中国白酒市场谱写出绚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