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必须建立起长期主义导向的经营模型!
在白酒面前,中国消费者无所适从。
中国白酒的价格体系大致可以分为零售价、电商价、渠道价、漏价。
零售价,指的是酒厂指导价。有意思的是,消费者都不接受厂家指导。指导价最大的意义就是没什么意义(这里也包括扫码价)。
电商价,指的是网络电商零售价。经常网上买酒的朋友,把平日的电商价称为“大头价”,意思是只有冤大头才会买。如今的电商价和以前的指导价、扫码价没什么区别,它早已变了味儿。
为平息线下经销商的怨言,酒厂纷纷推出电商专供产品。这些产品不是高于500毫升,就是低于500毫升,反正都是不正经的容量。
酒厂靠这些非标货,愣是把越来越透明的酒价再次搅浑。每次在电商下单,不仅要算价格,还得算容量。做个酒鬼,真的好累。
渠道价,要有熟识的经销商渠道,价格通常低于出厂价。
漏价,可遇不可求,价格往往低于经销商最低成本。
说互联网,怎么扯到价格上去了呢?因为自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互通互联的传播力量开始变得迅速又强大。
首先,互联网可以使酱酒行业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
即使是在2020一2021年,大部分行业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但是酱酒行业受到的冲击却很小,线上的销售额不降反升。
疫情让大部分的人都被迫“居家久困”,这时候就很好地刺激了白酒的消费。而且疫情让我们对健康更加重视,所以在选择上也会更偏向于酱酒。
再有,即使线下交易不了,也并不妨碍消费者直接在线上面对零售商。酒企也可以直接在线上面对经销商客户,增加多条销售渠道。
更大的一个改变就是,甚至可以去掉中间商环节。网络的互联性可以使得商业重组,省去多个中间渠道,让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酱酒价格便“涨声”一片了。 不仅如此,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还创造了新型的社交方式。这就给酱酒行业里那些不善于言辞的生意人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有的人虽不善言辞,但并不妨碍他打字的时候表达能力更好更强, 因为文字有着可以反复斟酌再发出去的优势,总不会出错。 关于社交,除了我上述的这一点,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随时维护客户关系。 以前线下经营的时候,总不能日日登门拜访、时时刻刻打电话吧,太过刻意不说,还很浪费人的精力。 在互联网时代,逢年过节,在微信上留言问候;看见客户遇到开心的事可以去点个赞,烦恼的时候发个小红包聊表关怀;尽力做到不是刻意而为之。
因为有时候的“刻意”,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还会让对方产生这样的思考:“我到底要不要接受对方的好意?接受了的话,我之后需要在哪种情况
下还回去呢?“
互联网便很好地提供了这么一个不算正式的场合,更带了几分随性和情谊在里面。能让人将维护客户关系做到“润物细无声”,既拉近了跟客户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去打扰,说不定还能处成像多年老友一般的感情。多年下来,当商场不再见时,情谊仍然还在,今后有关于酱酒的生意说不定第一个就找你。
互联网对于酱酒来说,需要建立长期的经营模型才有效果;我们把互联网工具化,也能更好地划分出边界,产生和互联网本质不一样的东西来。如果没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就只能是自已的期望了。
互联网是让一些企业拥有二次新生的财富平台。一些酱酒品牌积极拥抱互联网,某平台上,9.9元一瓶包邮送到家的酱酒产品屡见不鲜。有的品牌,则仍对互联网“犹抱琵琶半遮面”。根源在于,对白酒,特别是酱酒来说,互联网正在消解消费者对白酒的价格认知。作为一个小品类,酱酒几乎成了“漏网之
鱼”,和互联网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于是,茅台以外的酱酒产品,在线上至今并没有做出太成功的案例来。 互联网于酱酒而言是一种工具。当酱酒进入互联网时,我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之类流量巨大的网络平台,向消费者展示酱酒。
这样做既减少了它带给大众的神秘感,同时又提高了行业透明度,最后更是能依托互联网打开通往新型市场的大门。
通过互联网,我们实现了人与人的自由联合—一尽管还在路上。这是酱酒互联网的1.0阶段。
如今,包括酱酒在内的中国产品,不可能再继续做互联网中的“漏网之鱼”,必须也只能进入互联网时代。
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酱酒就能够开启新的销售方式、新的宣传方式和交流方式吗?未必!
绝大多数酱酒企业和品牌,嘴上这模式那方式,但并不能够建立长期的经营模型。更不要说把互联网进一步工具化,构建起传播的认知工具、管理的技术工具、品牌的文化工具了。
这个时侯的酱酒互联网,就是自我欣赏。目前整个行业总体都还处于2.0阶段,因此有了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白酒价格,以及令人望而却步的酱酒电商价。
互联网的使命在于,在人与人自由联络的基础上,实现人们心与心的联合。有了“心联网”,认知只是技术同题。而消费者才会对某个品牌形成认同,最终成为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