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眼中,葡萄酒不只是一瓶酒精饮料,更作为餐的一部分,来提升食物的美味,让食物与酒达到微妙之处,彰显二者的特点又协调一体。而中国人却不怎么去讲究菜与酒的协调了,这其中的奥妙也许只能从人类的起源讲起了。
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中华大地适合各种谷类的生长。谷物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占在主食的宝座之上。
我国古代社会中国家对人民的统治是通过赋与役来完成,即:赋以田而丁存乎其中。谷物耐储存、易运输,种田纳粮成为了完税的形式,谷物在国家的财政收入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上层建筑上的原因和人民生存需要,大量的土地必须用来种植谷物,至于瓜果类农产品,只能在不易耕作的土地上才会种植,产量极小且难成规模。因此,用谷物酿酒就成为必然。
周代对于食肉有严格的礼制规范,肉食者只有诸侯、大夫一类有地位的人。传统的农业社会肉食来的获取的困难,而显得珍贵,植物性食物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营养来原。作为五大营养成份中提供人体组织构成、提供能量的最重要的成份:蛋白质,其主要来源于肉类食物和奶中。西方游牧民族先天性地容易取得动肉类的蛋白质,而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只能更多地依靠植物性的食物提供蛋白质。
在营养学中有这样一个发现,混合食用几种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提取量。也许是我们的先民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懂得尽可能多地食用各种植物性食物。煎、炒烹、炸、烩,酸、甜、苦、辣、咸,中国人的餐桌上食物的种类、菜式的烹调实在丰富多彩。让一两瓶葡萄酒PK一大桌中国菜,看谁来试试?
西方是条桌
中国是圆桌在中国,酒在早期作为礼制所限制饮用和使用。且在奴隶和封建社会酒的生产或者经营也一直为国家掌控,因为酒的产量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储量。蒸馏酒直到到宋、元、明才逐渐出现的。更早期的老百姓是不易吃到肉,当然也是不容易喝到酒的,所以只有朱门酒肉臭。社会不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酒越来越走向普通老百姓。去除繁文缛节,底层老百姓要的是劳累过后身心的放松,下层文人雅士要酒精对神经的刺激,所以酒的基本作用就出现了。这样不难看得出:国人对酒的追求,不在于它能配菜,而只在于喝酒的本身,在于喝酒这个形式或动作上,在于精酒的作用。
肉食的美味、营养丰富,而谷物平淡、口味单一。以谷物为主食的中国人就有了自己享受食物的方式了,中国餐桌上菜与饭分别烹制,围桌合餐而食。单一口味的饭食需要可口的菜来送咽,就有了民间所说的吃饭咽菜。所以,中国餐桌和西方餐桌是有区别的,西方没有相对与饭(主食)的之外的各种“菜”,所以我们的“菜单”和西方的“List
”是不同的,两种文化造就不同的餐桌形式,一个长条桌,一个圆桌,就是这两种不同饮食文化最有力的说明。
文化的不同,就是国人一直晕乎在葡萄酒配餐的问题上了。用西方的长条桌上配餐的葡萄酒,来配中国圆桌上的菜要讲个一二三出来,对于老百姓来说真的好难。进口葡萄酒和其文化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均是一批有经济、有地位、有实力且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在追捧。他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用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来喝葡萄酒,当然是自得其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度发展,人民对健康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进口葡萄酒也不再只是那早先一群人的杯中之物了。然而这么多普通的老百姓,要让他们学习了解并体验西方的文化和生活,用西方人的方式去喝葡萄酒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配餐的酒 下酒的菜葡萄酒一直作为舶来品,就是因为白酒的统治地位太强了。白酒在中国占有绝对领导地位,言酒必指白酒。白酒没有颜色深浅浓淡之说、没有各种其他物种气味之说,中国白酒讲究自己特有的几大香型。中国人餐桌上的酒,它是独立的个体,不将就、不依附。大家见得最多的是酒喝完了饭菜未动,或是菜早光多时,酒却正酣。
酒精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和肉体的各种需求,但酒精对口腔、咽喉的强烈刺激作用却是不太让人舒服的。所以中国餐桌上的酒不是配着菜来喝的,菜是用来压住酒的各种不适。桌上丰富的菜肴与酒在喝酒人眼里那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因此几千年的酒史只出了一样公认的花生米这个天然的下酒菜。一个“下”字,早说明了国人对菜的要求,而不是对酒的要求。酒席、酒筵、吃酒、喜酒、酒肉朋友等等说辞,无一不是在说明着酒的先导地位。而非配餐、配菜,配角的地位。
非常简单的一个喝酒习惯,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虽然都是吃与喝的动作,但是西方人是吃一口,再喝一口酒,而国人是喝一口酒,再吃一口。一个是酒配餐酒,一个下酒菜。国人只讲究酒本身的口感,而不怎么关心。菜我们一直说的洋为中用,葡萄酒既然进口进来了,摆到我们的圆桌上来了,就该用我们的方式来喝:喝酒吃菜,就这么简单的事情,不要弄得那么复杂了。
用中国口味喝进口葡萄酒中国白酒的刺激性,让国人学会酿造出绵柔、顺滑、醇甜、柔和的白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讲究酒的入口、入喉的舒适感。这就是近年来,半干型酒,甜型酒,起泡酒大行道的原因。那早先一群喝进口葡萄酒的人毕竟形成不了长期的、大量的市场,当然也因为种种原因,这一群人中很大一部分在很多场合被限制了喝酒,你懂的!
进口葡萄酒需要寻求更广大和持续的市场时,自然会自降身段与老百姓为伍,那就一点便宜又好喝。便宜的定义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就是咱老百姓消费得起,还要经常消费得起,把进口葡萄酒做成普通白酒一样的快速消费品才是对的。至于好喝,那当然就得容易喝,喝着舒服,没有味觉上的不舒服。老百姓是不知道单宁或者橡木味会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覆盆子是什么玩意,更别叫他喝出矿物质的味道。巧克力味估计大家都知道,那何苦花钱买酒喝出巧克力味来,直接买块巧克力来吃就好了。喝了那么多年的矿泉水,也没见喝出石头味来。所以酸涩感低的,单宁不太强烈的这种简单、平衡、细腻的酒反而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欢,特别是带有甜味的葡萄酒更受欢迎。
当然,我绝无诋毁这博大精神的葡萄酒文化,能真正去品葡萄酒的人是对葡萄酒的热爱和尊重。这些品酒人能通过种种颜色、香味、味道来追溯到葡萄酒背后的品种、种植、酿造、产地、风土等等背后的情况。但这毕竟文化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饮食方式的不同。我们不能去要求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去了解这么多,就像中国的白酒,只在乎白酒给的精神享受和酒精作用,只要酒好喝谁还管他那酿酒的谷子究竟晒了多少天太阳。
就是一个词“专业”,拖了进口葡萄酒行业的走向普通消费者市场的步伐,让普通消费者一直望而却步。专业的选酒,专业的侍酒、专业的品酒。行业需要专业来经营,但消费者需求的不是专业,而是酒。没谁吃块猪肉还拉着几个专家一块品出这头猪曾偷吃过三条黄瓜。很多的做进口酒生意的都装得跟个什么似的,那相当的高大上。所以全国那么多的进口商加起来都卖不赢人家白酒一个省的销量。因为进口商们一直在用专业品酒,这酒靠品能喝多少?只要是你合格的产品,价格合适,口味合适就好了,让大家都来喝,别再用专业来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