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阅读完本文,你会对白酒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帮你更明白地选择白酒。
白酒市场的繁荣,大量资本的进入,也造成了白酒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一瓶白酒是“勾兑”还是“纯粮”,已成为消费者选择白酒最大的痛点。
关于“纯粮”的问题,我已经在《白酒“纯粮”和“固态发酵”都不是卖点,长文揭开白酒的层层迷雾》的文章中详细说了,结果弄得更的多朋友们对白酒产生疑虑,不知如何选择。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符合相关法规生产的白酒,无论什么是固态还是液态工艺,只要性价比和口感自己喜欢就好,买得明白就好。所以,这边文章我希望把白酒这点事情,整简单一些。抛开纯粮的问题,只谈勾兑。
勾兑,本是白酒的一个工艺术语。严格地说,叫做勾兑调味,可以分为:勾兑、调味调香,简称为:勾调。
需要搞清楚的白酒名词
我们先来看看白酒的一些名词以便更清楚什么是勾调吧:
原酒(基础酒):经发酵、蒸馏得到未经勾兑的酒。原酒不经陈年和勾兑是不适宜饮用的。虽然,不可否认一定会有一些原酒本身品质很高,具有很好的风味。但是不可能成为大批量的装瓶酒规模性的销售。所以,那些“原酒”、“原浆酒”概念的白酒,值得“细细品味”。
据我个人的理解,这里的基础酒并不一定完全等于基酒,基础酒/原酒可以直接当做基酒,但一般情况,大酒厂是需要很多基酒的,因其产酒的班次、班组不同,等等原因造成的酒质也不同,所以需要进行组合(这个组合工艺就是勾兑),得到的酒完全脱离发酵蒸馏所得酒的原貌,形成大批量的组合酒。
组合酒:按一定质量标准,将不同的基础酒进行调配而成的酒,这时它就开始成为基酒。
比如蒸馏过程中掐头去尾,留下中间的,就可以当做基础酒,但头和尾并不是真的不要给丢弃掉,而是可以当调味或调香酒,它们在某些风味上更突出,却不适合直接饮用。所以,无论基酒、调味酒、调香酒都需要贮藏陈年。
调味:是对基酒进行的最后一道精加工或艺术加工。用极少量的精华酒,弥补基酒在香气和味道上的欠缺程度,使其优雅丰满。勾兑和调味是相辅相成的工作,有人把勾兑和调味比喻为“画龙点睛”,勾兑是画龙身,调味则是点睛。
调味酒:指酿造过程中采用特殊工艺取得的具有典型风格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基酒,经长期陈年熟化,勾调时用于丰富和完善酒体香和味的精华酒。也有专门单独生产出来的调味酒。可分为:酒头调味酒、酒尾调味酒、双轮调味酒、酯香调味酒、老酒调味酒、陈年调味酒、曲香调味酒等。
调味酒要具有特香、特浓、特陈、特绵、特甜、特酸、窖香、曲香等独特风格。一般没有专门的调香酒,因为某种香气和味道,都是相同的物质,所以一般都叫调味酒。需要增加香气的调味酒一般选用初馏酒,酒精浓度高,香气大的酒。
基酒、调味酒或调香酒并不是完全能区别的,当一些基酒在品相和陈年上达到调味调香酒的风味,就可以作为调味调香酒。
总结上面说的:
刚蒸馏出来的叫原酒(基础酒);
把各种品的相原酒组合(勾兑)成为:组合酒,也就成为了基酒;
调味酒是一种特殊的基酒;
勾兑,更专业地叫做:勾兑调味。严格来说分:勾兑和调味调香,简称:勾调。
勾兑工艺形成:基酒,调味调香工艺形成:成品酒。
我想上面这些内容已经把我对“勾兑”的理解给分析和总结清楚了吧。那么看官是否已经知道了,“勾兑”不是魔鬼,不是洪水猛兽。
那勾兑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当做洪水野兽的呢?
下面就要说说勾兑的渊源了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传统大曲酒的生产,有很多的人工操作,依靠酒曲原料、容器和环境中的多种微生物共同产生作用。虽然采用的原料和酿酒、制曲工艺一样,但是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每个窖所产的酒,每批次生产的酒,酒质是不一致的。
如果不经过勾兑,直接分别装在同样一种标签的酒瓶里出厂销售,那么就会出现不同酒瓶中的酒质和风格不同。
小知识:威士忌就有这种做法,单桶威士忌,会选择陈年效果好的某些桶,以一个桶为单位灌瓶销售。每个瓶上有桶号和瓶号。
同时勾兑还可以达到提高酒质的目的。通过勾兑就可弥补缺陷,取长补短,使酒质更加完美一致。这对持续生产相同品相的白酒尤为重要。
传统的勾调技术比较原始,几乎就是“原酒”售卖。在不断的积累和科学分析的加持,上世纪70年代始,勾兑和调味技术逐渐得到酒企的普遍重视,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勾兑和调味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利用仪器进行气相色谱分析,能更准确地分析出白酒中的微量组分,进行科学的标准勾调。
从现代理化角度来解释“勾兑”则可以理解为:
将同一类型、不同特征的酒,按统一的既定的标准进行综合平衡的工艺技术。
酒中含有醇、酸、醛、酮等微量芳香成分,含量的多少或有无,因生产条件不同,几乎每批酒都不一样,通过勾兑就可使这些微量成分重新组合、谐调、平衡,使微量成分之间达到恰当的比例,以达到出厂酒的质量标准。
将酒中各种微量成分以不同的比例兑加在一起,使分子间重新排布和结合,通过相互补充、平衡,烘托出主体香气和形成独自的风格特点。
以上我所讲到的勾调(勾兑+调味),都是基酒+调味酒,以酒勾调酒,不添加其他物质。(只是会加入降度水,因为不同批次、馏分出来的酒精度也不是完全一样,就算勾兑到一起,也要达到标准的装瓶酒精度数。所以加水降度,达到统一的酒精度数。)
勾兑概念的第一级外延:基酒外购
以前都是酒勾兑酒,更是自己的酒勾兑自己的酒。但是,洪水野兽也就在现代科技加持之后慢慢来了,最开始是将香型相同、酿造工艺相同、产地(厂家)不同的酒的互相组合,也就是基酒外购。
当年的央视标王秦池,因为第二次标王花了几亿元,为了赚回广告费只有扩大产量,然而自己的生产能力有限,于是大量收购川酒。这种基酒外购,本来在酒行业里一直存在的,但是像秦池这样大规模的基酒外购,还要宣传自己的工艺文化,肯定是会被人诟病,最后直接倒下了。
其实基酒外购不是问题,只要质量好,就怕你买了别人的基酒,你还在故意说自己的酿造工艺如何,窖池多少年。威士忌界就有基酒(原酒)交易,重点就是你的调酒能力,自己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调味酒和调酒大师。而白酒却不敢讲勾调,一定讲自己酒厂的原料、窖池、用什么水。消费者不怕你基酒外购,而是怕你用了却说没有,这样基酒外购就成了造假。
勾兑概念的第二级外延:固液结合白酒
异地基酒勾调还是以酒勾酒,但勾兑概念还在继续延伸,于是就出现了:传统固态发酵白酒与液态法酒精的勾兑,固液法白酒。
上世纪80年代始,传统固态法白酒原料涨价、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一些酒厂采用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加入部分液态法白酒,或通过串香、调香生产白酒。现在,这类产品在仍占主要的市场销量份额。只要价格合适,口感适合,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勾兑概念的第三级外延:调香、串香白酒
固液结合法白酒中还有至少30%的固态法白酒来增加风味物质,但其他液态法白酒则是完全靠添加的方式获得传统白酒的风味。
特别是调香白酒则完全利用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了。液态法白酒或固液法白酒可使用的香料多达400余种。虽然,行业标准倡导固液法白酒勾调时应尽量不用香料,选用质量好的固态法白酒和调味酒(但是有几家会这样尽力而为了呢?)。
这种添加剂的纯液态法白酒很少直接装瓶销售(也许是就算有,也不会标注出来),因为这样的酒几乎不会有人买,基本是以固液法白酒出现的。
真正的洪水猛兽
不论怎么样,只要你在酒标上标注清楚,只要性价比合适,我觉得没有问题。
隐瞒添加:勾兑门
几乎所有包装的食品和饮料都有添加剂,我们一样吃,一样喝,因为它标注清楚了。
怕的就是,我买的酒明明是含有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的白酒,你的酒标上却没有半点酒精和食品添加剂的字眼。还宣传是传统固态发酵的白酒,那就不对了。
2012年根据古井贡酒发布的中报显示,上半年,古井贡酒从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酒精4551.49万元,折算约为6596吨。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明古井贡酒出售的酒品中有部分酒是用酒精勾兑出来的。
本图来源于网络
古井贡公司称,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公司部分低端产品采用固液法生产。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不过,据说当时人们并没有在古井贡的低端酒上看到相关的标注。
工业酒精:朔州假酒
古井公司只是隐瞒或者某些失误,但产品依然是符合国家新型白酒(现代白酒)的标准。我们依然可以容忍和忽视。
但是,曾经震惊全国的朔州假酒案,则是“勾兑酒”成为洪水猛兽的始作俑者。
1998年2月春节期间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34吨甲醇(居然不是用乙醇,真是愚昧有可怕)加水后勾兑成散装白酒57.5吨,出售给个体户批发商王晓东、杨万才、刘世春等人。造成27人丧生,222人中毒入院治疗,其中多人失明。这起假酒案致使山西白酒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把曾经销量最好的白酒——汾酒,从白酒销量老大的位置拉下来了。
从此,在白酒或者整个食品饮料行业里“勾兑”就成了造假的代名词了。白酒企业就再也不敢与“勾兑”产生关系。于是“粮食酒”、“纯粮酒”、“原浆酒”等概念就出现了。
违规添加:塑化剂和甜蜜素
传统固态法白酒就是下面这些标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标准的固态法白酒均不允许添加任何呈香和呈味物质,也就是不能添加任何添加剂和酒精的。
而液态法或固液法白酒是允许的。
同时被塑化剂和甜蜜素事件惹上身的酒鬼酒,都是因为添加这些东西严重的超标。
塑化剂、甜蜜素事件最后,也是云里雾里,没有让我们看到最终的结果。是或不是?事件热点感觉是过去了,但是让“勾兑”又一次次地走向了邪恶的一面,让消费者更加害怕“勾兑”。
最后总结
传统固态白酒是不允许添加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的。
其他固液法,液态法白酒允许在要求范围内的添加。
你想喝什么酒,看清酒标上的配料表。
至于,大家对每一瓶没有标注添加的酒都有怀疑,这个就很难了。毕竟食用酒精太实惠了,对追求利润的酒企来说吸引力实在太大。况且,食用酒精加在白酒里面,没有谁能检测出是固态酿造的,还是人工添加的。我不知道是否有好的监督和惩罚机制,来规范白酒企业。让白酒的标签能实话实说,有一说一,让消费者不再有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