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各不相同,有容易暴利的,就有艰难盈利的。但是我能肯定的一点是,中国首富里,确定没有卖酒的!
连贵州富豪榜上,也没有仁怀酿酒卖酒人的身影。茅台镇真正的首富是不是卖酒的,都还很难说!
那酱酒这一市场又如何呢?
就说北京标价3000元的那瓶酱酒,姑且认为它的毛利是2700元。但是,卖的人赚了这么多钱吗?其实并没有,因为那2700元大部分都是他的交易成本。
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就得回到白酒这个“奇葩”的行业。
这个世界上有一类行业叫作“低信任行业”,比如白酒、茶叶、玉石和红木。
都知道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这些行业里,获得真实信息的难度堪比上青天。
人们买酱酒,往往跟买茶叶、买玉石、买红木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你的茶叶到底是不是从那棵古树上采下来的?你视为珍宝的玉石,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那块红木又是多少年的?这几乎和买古董差不多了。
始终有一个问题在你大脑里纠缠:到底是不是真的?
你说是传统酱酒,我怎么知道它是用酿酒高梁粉碎后酿造的碎沙酒,还是拿食用酒精“窜蒸”以后出来的串香酒呢?
你又说有陈酿10年,我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陈酿了10年?你有录像吗?如果有,录像会不会也作假了呢?
在云南,同样是一饼号称干仓存储10年的普洱茶,有人卖500元,有人卖5000元,有人居然可以卖到50000元。
这一点、酱酒也做到了。那么,这一饼茶、那一瓶酒到底有什么区别?消费者基本上不会知道区别在哪里。
这种极度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极度不信任,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太深”。他们的眼里没有消费者。
不仅水深,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中国白酒对消费者有伦理欠账。白酒市场里有一线品牌茅台,也有三线的名酒,还有十几线的其他品牌酒,都欠消费者的。因为我们没有给到消费者一个正确的认知。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白酒市场,谁能够科学地、真实地去给消费者普及这种认知,谁就能“重做”业态。
不然,在面对“水太深”,就靠潜意识里不对等的品牌认知去购买的话,消费者只能咬着牙,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决策模型、挑大品牌买,挑贵的买。
一分价钱一分货,越贵越值得信任。
至少从概率上来说,越贵的东西,商家越舍得成本。请客送礼可不能犯错啊。买贵事小,买错事大啊。
就像曾经红火一时,誓言“给世界一瓶好酒”的某品牌,如今已被起底不管599还是399,在茅台镇上,咱只讨论39或29。
再看看在一线城市标价3000元的那些产品,灌上基酒,加上包装,编个故事,基酒价后面加个0,甚至加两个0的也有。
可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就算只买贵的,还是有各种套路在等着你。2000年以后,中国白酒的资本化进程说明,白酒是一个周期性强、复杂程度高、整合难度大、严重依赖品牌效应的传统行业,对于行业外的资本来说直接参与经营可能风险大于收益。
当然,办法也是有的,只是有点慢、有点难、需要抗得住诱感,那就是如何把自己“变贵”,进而获得信任。
至于“变贵”以后,如何让产品资本化,成为像茅台那样的硬通货。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而且,如同在江湖中那些打通任督二脉的顶级高手一样,这注定是少数的、个别的。
再说了,如今的酱酒市场和以前的白酒市场比起来,经营的形式和状态都不一样。所以,想要在现在的酱酒市场上突出重围,就要学会创新,制订新的战略计划,再依靠酒质使自己“变贵”,进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酱酒在发展初期,虽品类繁
多,品牌混乱不够集中,但是好在做传统酱酒必须坚守12987工艺,所以在价格定位上并没有过低。
酱酒作为高端品类被推上市场,在经济较好地区购买力度显得更强。高端收人人群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对酱酒也有较高的认知。
现在全国名酒和全国酱酒再加上名“省酒”,在中国白酒行业看来,犹如三足鼎立,霸气占领大部分市场。
酱酒带着几分“后来者居上”的豪气,倒是打响了名号,引发了热潮,但是能否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就得看各自不外传的“看家本领”了。
当波尔多红酒来到中国之后,它会告诉普通老百姓哪种红酒是好酒,它又该如何去品评。而白酒呢,它只告诉你,我是好酒,却很少认真地告诉过消费者,
怎样的白酒才是好酒。
这就是我想说的酱酒新业态。只有对白酒的认知消解以后,建立起来的新认知才会构建起新的消费。
认知的升级,不止于原料、工法、物理学上的正本清源,更在于产业心理、营销与经营的初心上,须透彻地拆解和传播行业的善恶、伦理、美丑、先进与落后。
在物理与心理认知基础上,构建起酱酒全新的产业未来观、财富观和价值观。
所以,只有重构认知,才能回归消费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