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白酒文我讲了白酒勾调过程中添加食用酒精的事,结果在留言区引起了关于白酒添加剂的讨论,其讨论的点越说越玄,出乎了我的意料。对于白酒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也不是一个新鲜事,但一些舆论对其的解读和部分消费者理解真的很乱,以至于我在留言区都不敢随便解释,生怕有些内容没说清楚进而引起更乱的讨论。今天我围绕这个话题,专门开一篇文章,从消费者的角度讲讲白酒添加剂及其对我们的影响。
说到白酒添加剂,有化学合成类的,也有生物方式生产的。第一类便是我们熟悉的香精、香料,第二类则是己酸菌酯化液、黄水酯化液等等。在白酒生产中,对于添加剂,行业主张运用生物类的添加剂,并不拒绝运用化学类的添加剂。不过对于运用于白酒生产的化学类添加剂,是需要经过专门检测的,不是随便生产就能运用于白酒领域。
对于白酒里的化学添加剂,主要是白酒本身所拥有的主体酸酯及有机风味物质,比方说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缩醛等等。对于敌敌畏、666这些物质根本都不是白酒里面的添加剂,这些都是一些人臆想出来的。而塑化剂,是塑料的增塑剂,从来没有用于食品领域,也没进行过相应的试验。其在酒体中超标的原因主要是迁徙污染,即塑料容器及管道老化后溶入酒中,毕竟塑化剂易溶于有机溶剂。
说到塑化剂事件,之前我曾说过,其反应了行业的很多问题:一个是行业本身不透明,以至于解释起来消费者不信任,同时一些利益者抹黑,加剧了不信任;另一个问题是行业的反应真的慢,在大陆塑化剂事件曝发之前,台湾地区就曝发过塑化剂事件,更早在欧美地区都曝过这类事。对于这类事件,行业为什么不去仔细研究、反思,非要等着利益相关者闹出一个巨大的舆论旋涡最后搞得一时间收不了场。
回到之前的话题,酒厂运用化学添加剂主要在勾调环节,更多运用于低端酒中,其主要作用有这两个方面:第一,弥补并调整酒体的数据、指标;第二,调整酒体风味。在低端白酒中,许多白酒原酒比例很低,食用酒精添加量比较大,因此酒体较淡,检测的各类数据偏低,化学添加剂是很好的弥补这类缺陷的方式。有些原本只能标一级或二级的白酒,有机酸酯一加,一下子就达到了优级数据。
对于这类低端酒,我经常测试到,其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酸酯的协调性很差,某种或某几种单体有机物指标过高。对于这类酒,反而更多出现于小厂及贴牌、定制酒中,有些大厂反而在这种级别酒中运用一级标准,其酒虽然又淡又水,但却没有这么重的单体酸酯不协调感。
当然对于几十块钱的低端酒中,是不是一级酒品质就比优级酒好?答案肯定不是,有些节操不错的酒厂,几十块钱的成品酒运用纯粮酒勾调,这类酒标优级是名副其实的,对于一些一级酒比优级酒好喝,这在我的测评中确实存在,但只是少数现象,并不普遍。
说到这里,对于白酒化学添加剂,正规的是白酒本身所拥有的有机酸酯,在化学生产中是有相应要求。不过在互联网销售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市售的白酒添加剂,对于这类添加剂,其没注明相关成分,有的有检验报告和资质,有的连相关的资证都看不到。其实对于这类商品,是针对酒企生产的,不是面对消费者的,但由于其挂在网上销售,而且生产、销售过程鱼龙混杂,反而引起了一些消费者的猜想,进而酿造出许多争论的话题。
说到网售白酒添加剂,有人曾宣传运用他们的香精能够将食用酒精调出优级酒的感觉,对于这种销售噱头,没让其在互联网上卖出多少香精,反而让许多消费者认为部分酒厂就是买他们的香精进而调出来的酒。说到白酒香精,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起衬托主体酒作用,其并不能脱离发酵白酒,仅用食用酒精调出发酵白酒的品质。对于市售白酒香精引发白酒勾调的争论还有很多,比方说白酒除苦剂、增甜剂等等。有些消费者认为,偏甜的酒就是加了增甜剂的,不苦的酱香酒都是加了除苦剂的……其实对于白酒添加剂的使用,是缺什么用什么,需要什么用什么,不是我们感觉什么味道突出它就加了这些物质,相反,在我测评的一些甜度很高,不苦的酱香酒中,其反而没加这些物质。
对于白酒添加调整风味的化学添加剂,在我的测评白酒中不敢轻易判定一款酒是否加有这样的物质,因为风味特点并不能代表酒厂有添加,而且其添加这类物质的量少且隐秘,因此识别难度非常高,对于这往往只能通过相关机构的检测才能识别。
说到当前的白酒检测,对非白酒发酵产生的添加剂检测还是很严的,比方说糖精钠。在食品、饮料领域有很多化学添加剂,这些在白酒领域都有检测,对于正规出产的白酒商品,这类问题基本没有。但对于一些资证不全的商品,我建议酒友如果不熟悉不要尝试,因为这类酒没有监管,不法商贩可以任意添加。
说到这里,有人认为,白酒添加剂使用泛滥是这二十年的事,八九十年代的老酒不用添加剂,因为那个时候山好、水好、土壤好、粮食好、人好。在我的了解及接触中,从80年代末开始,白酒使用添加剂开始夸张,到了90年代便开始泛滥。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数是行业从业三四十年的老师傅,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白酒检测、监管不够成熟,使得不少酒厂钻其中的空子。
对于这一观点,不少老酒消费者和销售者都不认同,因为市面上的不少陈年老酒都是极品酒质,喝起来口感比现在的很多高端白酒都好不少,对于这我并不否认,因为我也测评了不少品质卓越的老酒。但八九十年代白酒领域使用化学添加剂夸张这一历史,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我也测评过一些品质很差的老酒,其酒体完全无平衡可言,有的甚至有明显的怪味。对于那些酒,我仔细鉴定过,包装没有任何问题,并不是被人动手脚的假酒。
说到那些味道很差的老酒,往往是当时的低端酒,但有意思的是,相比许多酒厂中高端老酒,我们现在很难买到一些酒厂的中低端老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的高端酒价格贵,在当地糖酒站没有卖出去,或是流入一些消费者手上又舍不得喝便存了下来,几十年后回流于市场。而当时的大众酒,因为价廉往往被消费掉,因此在老酒市场中,我们买到的陈年老酒往往是当时的高端酒,其也给不少人带来了过去酿酒有节操,不用食用酒精和化学添加剂的错觉。
既然白酒添加剂使用神秘而隐蔽,那么对于我们消费者怎么去识别呢?不少酒友认为饮后体感好的酒就是没有添加添加剂的酒,其实饮后体感跟白酒使用添加剂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绝对的相关性。说到白酒的饮后体感,跟人体的自身状态、心理状态、酒质、饮酒配餐、环境状态等因素有关。由于饮后体感受这些因素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判定饮后体感不好的酒品质不好。
对于白酒饮后体感的测定,是通过检测来的,比方说酒的醛类含量、杂醇油含量等等。对于白酒,并非高端酒这些指标就低,有时其也会比较高,但都会在合格的范围内。但不少指标高的高端酒,消费者喝了并无不适之感,这与消费者的饮用量和身体、心情等因素有关。许多人看到高端酒,都会有一种开心的感觉,因此喝起来的话,身体状态会好一些,即便有些消费者喝完之后有上头感,他甚至会怀疑是自己的身体状态原因,不是酒的原因。但低端酒就不一样了,稍微身体有点不好的状态,就开始往酒上面怀疑。
除此之外,有些低端酒因为酒精加的多,指标低,喝起来身体没感觉,等到有感觉的时候,酒却喝多了,结果到了第二天还有宿醉感。其实对于白酒,不管好酒差酒,喝太多了都会有上头、宿醉感。只是许多高端酒因为指标偏高,有害物质相对较少,因此人在饮用的时候酒劲上的比较快,上劲之后不少人自觉喝少。而这便是许多高端酒饮后不上头、不宿醉的重要原因。其实对于白酒,不管是什么酒,少喝才是最健康的。
由于白酒使用化学添加剂也是行业的一大敏感问题,因此许多酒厂及相关行业人士都会回避这个话题,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回避,使得这个领域又成了白酒行业的瓜,不少切瓜者结合自己的利益营造热点,制造舆论或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者圈里,不少人认为白酒行业不透明,都用酒精、化学添加剂,于是一些人到农村、菜场买自酿酒,有的甚至自己酿酒喝。他们认为这种酒是完全酿造无添加的酒,因此对身体没有多少伤害。
说到自酿酒,个人建议谨慎饮用,我们姑且这个自酿酒就是100%纯粮酒,但不是纯粮酒喝了对身体就没有伤害,白酒主体成分是乙醇和水,乙醇摄入多了,对身体就有伤害。除此之外,对于发酵类的食品、饮料,建议大家卖正规包装、资证齐全的产品,不建议买没有检测、来路不明的发酵食品,更不建议自己去发酵一些食品,因为有食物中毒的风险。在新闻领域,关于这类事情的报道每年都有许多,发酵食品不同于其他加工食品,微生物的变化有太多的不可控。相比之下,大厂有相关的检测仪器对发酵出的产品进行检测,一旦数据不对,很多时候直接销毁不进入后续生产。对于白酒,其是发酵类的蒸馏饮料,其跟发酵相关,因此我建议大家买正规的白酒商品。
那么对于我们消费者如何避免喝加有化学添加剂的酒呢?其实我们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做到尽量减少。对于这,其实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喝酒、喝好酒,大厂嫡系正规酒,不熟小厂不要碰,实在不行就戒酒。其实白酒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没必要因为喝酒而搞垮身体。不过在当前,不少人是因为这种应酬的酒桌文化而把身体喝坏。说到当前的拼酒文化,是我非常反感的酒文化,其实在中国酒历史中,根本就没有拼酒文化,所谓的应酬、拼酒文化也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不少酒企也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毕竟这样可以卖出更多的白酒。对于拼酒文化,确实在一个时间段内加大了老百姓的白酒饮用量,但也推动了新一代年轻人对白酒的抵制情绪,毕竟不少人都看到了父辈那种醉酒的丑态。对于当前火爆的白酒市场,其实是高端酒市场火爆,而大众白酒市场一年比一年萎靡,因为大众白酒消费场合没有“甲方”,其没法像高端酒商务场合那样指定消费酒水,由于不具备这种约束力,所以大众白酒市场一年比一年小。
其实从某一方面,行业及不少酒企应该反思,你们对中国的老百姓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喝白酒,为什么关于白酒有这么多的谣言和争议。如果行业及酒厂真的把品质做好了,文化做好了,消费者引导做好了,哪有这么多负面消费情绪及乱七八糟的事。最后关于我对白酒添加剂的理解,作为酒友及行业的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