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酿造的酒度数在6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5度。我们现代喝的白酒是清朝以后蒸馏制成的烈性酒,俗称“白干”。它的酒精度在40以上,最高达68,而现代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啤酒在10左右
一直以来,古人在我们的印象里都是特别爱喝酒的,喝个十几碗都无所谓。例如,宋武在《水浒传》年间,他的酒量是水浒上的第一。他曾经喝了15碗酒后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老虎。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因爱饮酒而出名。他在《将进酒》中吟诵:“你会喝葡萄酒,但杯子永远不会停止。”就连他的好朋友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诗百首”,“汝阳三斗始升天”,“张旭三杯草”,“焦遂五斗出类拔萃”。古人的酒量乍一听确实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人的酒另有玄机!
首先,古今单位误差很大。比如古人用的尺子,其实只有我们现代尺子的三分之二左右。比如从唐朝到清朝,用的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所以文献上经常记载有人喝了几杯啤酒,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们习惯性地把古代量酒的桶和现代称粮的桶联系在一起,以为古人能喝好几坛酒,其实完全不一样。古时候,桶是盛酒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年记载“据一人之举取大桶,可祈黄考”。朱对此作了说明:“大水桶,柄长三尺。”古代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两尺左右。大打是这样,小打必然更小。从出土的青铜水桶来看,也就是现在家里的一个饭勺大小,水桶的容量是现在常用的玻璃。齐威王问淳于髡他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道:“我醉在打架,醉在石头里。”“一桶也是醉”,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桶太少,一石太多。做事不要太极端,否则会没落。可见,战斗在古代代表的比较少。
其次,古人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酿造酒。酿造方法是将大米蒸熟冷却,然后倒入酒曲,让其发酵。大米发酵到一定程度,自动变成酒糟。然后用酒筛过滤,最后倒入坛子密封。封存时间从三个月到几十年不等。这个生产过程主要是发酵和过滤,所以酒精含量不高。此外,还对因密封时间不同而酿造的葡萄酒进行了分类。古人把酒分为清酒和浊酒。从颜色上看,古代清酒清澈透明,浊酒颜色重浊。而古人常喝的白酒介于清酒和浊酒之间,不是透明的,而是有浑浊感。宋代以后出现了红曲,大家熟知的女儿红就属于这一类。不管是什么酒,都是煮的。朱义忠卷《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古代的“料酒”3360“酒须弄清,再煮,煮时瓶内埋桑叶。”由于煮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可见,所以无法与现代蒸馏酒相比。
有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得出结论,古人酿造的酒度数在6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5度。我们现代喝的白酒是清朝以后蒸馏制成的烈性酒,俗称“白干”。它的酒精度在40以上,最高达68,而现代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啤酒在10左右。结合古人酿酒的程度和酒器的大小,可以分析出,古人的一桶白酒,相当于现代人的一杯啤酒,所以古人不是喝一千杯不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