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的茅台酒厂,国酒团队的酿酒大师们,除了生产出享誉中外的茅台酒,在不断总结和改进酱香酿酒工艺的过程中,又开发出了一款红粮窖酒。最初只是少量的供销给糖酒公司,然而这款经典工艺烤出来的酒,醇厚馥郁、香气袭人,还有相对便宜的价格,立刻在酒客圈子里出了名。1976年,红粮窖酒正式更名为贵州大曲。
在上世纪60-90年代的漫长岁月里,贵州大曲一直是茅台酒厂员工的内部福利酒,随着茅台酒厂的成长壮大而声誉鹊起。据说,当时每出一批贵州大曲,都会被抢售一空。一时之间,贵州人的餐桌上、酒桌上,必有贵州大曲。
在贵州,茅台酒厂出品的贵州大曲,是一代人的记忆。它所承载的,有人情,有青春,有盛况,有旧景……而在资深酒客心中,贵州大曲是一种怀旧的情怀。
2018年,贵州大曲开展“我和贵州大曲的故事”征文比赛,有很多酒客发来他们深情的当年往事,我们可从中看到,那些过往的青春记忆,和与贵州大曲的不解之缘;
下面这篇《那年那两瓶“贵州大曲”……》,作者讲述了20年前买贵州大曲的故事,在那个很难买到好酒的时代,作者有幸在离开仁怀前买到了两瓶贵州大曲,虽然过程不尽完美,但却是一段难能可贵的回忆,我们来看关于他和贵州大曲的故事。
《那年那两瓶“贵州大曲”……》
作者:张勤光
现在只要有钱,不要说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就是身价颇高的洋酒如XO,人头马和路易十三,也可买来一醉。可在20多年前,即使买一瓶普通的老白干也是要费一番力气的。每当想起当年买那两瓶“贵州大曲”,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几个朋友到仁怀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即将返回时,都开始想着选择什么礼物带回去。我想买两瓶“贵州大曲” ,春节前拜见岳父正好派上用场。那时候物质生活还不丰富,“贵州大曲”作为内部福利酒成了稀罕物,市面上也偶有销售。
我在仁怀的大街上,进进出出了三家商店,得到售货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几乎众口一词:“无货”。如若继续追问何时能有?均曰:“不知道。”虽说店内贴有“百问不烦,百拿不厌”的字条,但从回答我的声调上分明听出了“一问也烦”的语气。
我不甘心就此罢休。当人困马乏地站到了又一家副食店柜台前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面对着正作统计,算盘打得噼啪响的女营业员说:“哎,同志!”她竟连头也没抬一下,依旧在结她的账。
“明天就要离开仁怀了,连瓶酒也没买到,唉!”我低声嘟囔。大概她发现了我的身影,或许我的“唉”声感动了她。
“你要买啥?”她抬起了头。
“贵州大曲。”
“不巧,卖完了。”她的回答虽令我失望,但毕竟不是别人背熟了的那个答词。
我心里想,与其自己狼狈不堪地在这人生地不熟的仁怀大街瞎撞乱问,不如请这位和蔼的售货员帮忙。于是我再一次问:
“啥时候卖完的?”
“昨天。”
“那么,啥时候来货?”
“两天以后。”她的回答简短而明快。
“那时候,我们都回到家了。”
“那你以后再来,先把东西买好,免得离开时心急火燎。”她十分友好地建议。
“为了这次来,我差不多等了2年。下次,谁知道是啥时候?”我加重了语气。
“那,你想要多少?”
“两瓶吧。万一没有,一瓶也好。”从她的话语中,我似乎感到了希望。虽然明知同伴中好几个人想要,但我却不敢狮子大张口的。
“请稍等,我去库房找找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酒。”说着她转身离去。
我的信心大增,赶忙说:“麻烦你了。”
约摸10来分钟后,她一手提着一瓶酒走回来,笑吟吟地说:
“你真走运,靠墙角的箱子里正好有两瓶忘在那,就都给你吧!不过……”
我的心一沉,不知她这“不过”下边是说什么,但我迅速做好了接受她任何条件的心理准备。仿佛这时我是卖方,她反倒成了我的顾客上帝一样。
“这其中一瓶不知何故,漏酒。可能瓶口有裂纹吧!时间一长,这量就不足了。”她还要解释,我赶忙接上说:“无妨,真的无妨。”这时候,有酒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问价,交钱,真诚地又一番感谢后走出了这家商店。
第二天早上7点,我们的车在金色的阳光中告别了仁怀,踏上了归程。 在车上,我们彼此交谈着此行买到的东西。当有人发现我手提包中露出的酒瓶后,惊诧地问:
“小张,这紧俏物资你是如何得到的?”
我不无得意地说明了买酒过程后,同伴老刘后悔不迭地大喊:“亏了,亏了。”老王竟愿出高价买我一瓶,并说“那瓶有裂纹的也可以”。
我这不答应,那也不应允,竟有人提议:
“小张,大方点,开一瓶,有福同享嘛。”想到春节要去岳父母家,我又摇了摇头,这时候,司机杨师傅开腔了:“小张,酒是易燃品,你的酒瓶又漏,万一酒气满车,有人划火抽烟引起火灾怎么办?为了全车人的生命安全,我现在就请你下车,要不,让大家现在解决。”我也忙生一计:“司机驾车时不得饮酒,这也是为了安全呀。我得为你着想。请留心路况,小心驾驶。”
“现在,我提议,车上禁止划火吸烟,否则后果自负。”邱主任的话为大家解了围。
归途中,大伙就这样,在说说笑笑中回到了家乡。
那年的腊月二十五,我赶到了岳父家。岳父在一家工厂当会计,平日喜欢喝两盅。好在酒量不大,深得岳母称赞。别人都在年前忙着置办年货,他却直到工厂放了年假才回家。
平日,岳父也是不到周末不回家的人,而回家总要抿上几口。尤其是有客人来时,总是要相邀同饮,并眉飞色舞地介绍这酒是谁买的,啥地方的,有何特色。那天他特别介绍了我带来的“贵州大曲”。
“来,咱哥俩尝尝这个。这是二女婿从仁怀带来的。”客人听到仁怀二字,眼睛也分外明亮起来。“这贵州大曲还真是芳香醇厚,酱香悠长呢。”客人直竖大拇指:“老哥天天都有小酒喝,真福气也!” “贵州大曲”在那个春节,也给我带来了孝顺女婿的好名声。
光阴荏苒。当年的“贵州大曲”曾一度隐退市场,前年又重出江湖,依然是传统酱香的核心酿造工艺。最近在网上看到“我与贵州大曲的故事”征文的时候,又勾起了我对当年的回忆,今借征文之际,将20年前的旧事写出,行文至此我仿佛又闻到了“贵州大曲”的酒香……
本次征文大赛的征稿时间将持续至今年12月31日,热忱欢迎全国广大贵州大曲的爱好者继续关注活动,积极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