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酒,大家想起的第一天大概就是杜康了,因为在我国很早就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说法,就像提起茶就会使人联想“茶圣”陆羽一样,但这位和陆羽齐名的杜某人真的是酒的发明者吗?请往下看。
因为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所以关于它的来源一直有颇多争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流传最广的三个来源:
一:猿猴造酒
对酒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酒的原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米粟等粮食农作物,二是果实,如葡萄等,而大多数猿猴恰好正是以野果为食,就想人们会将丰收的粮食屯在粮仓里一样,猿猴们在得到多余的野果后也会想办法带回自己的洞穴藏起来,以备下次食用,或者长时间储藏,用来熬过食物短缺的冬天。
可是大家都知道,一般水果的保质期都不会太长,特别是在洞穴这种极端环境下,它们可能没几天就会开始腐烂变质。可是猿猴不会像人类一样将这些腐烂的野果清理掉,于是天长日久就会产生出一堆的带着果香的液体。
在我国很多文人笔下都有诸如此类的记载:山中多猴,采果藏于石洼,酝酿成酒,香气四溢,引樵子入内偷饮。饮之,鲜美异常,名曰猿酒。
无独有偶,这种记载在我国猿猴活动比较频繁的两个地方——黄山和两广地区都有过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猿猴酿酒绝非文人们杜撰出来的。
二:仪狄造酒
仪狄造酒的记载来源于《战国策》,根据史料所述:当时梁王魏婴请大臣们在苑台饮酒,只有鲁君不饮酒,并劝说梁王,往日的贤君大禹也曾被一位名唤仪狄的人进献过美酒,但大禹仅仅饮用过一次之后,就疏远了仪狄,并断言:以后这种被称为酒的东西一定会导致亡国之祸。
这段记载明确地指出了喝酒误事的危害,而且在后世的朝代中,这种事也确实发生过不少。
而在这段记载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的酒虽然流通有限,但确确实实是人为酿制而成的,而大禹当初拒绝饮酒的原因也是猜出了酒的原料是食物,担心大量酿酒会引起食物短缺,因此而影响百姓的生活,因此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了解了酿酒的基本程序。
三:杜康造酒
这个猜测是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
据载,杜康原本是黄帝的一位大臣,专门负责看管粮食和管理百姓生产,因为当时年年风调雨顺,再加上土地肥沃,很快,粮食的储存量就大了起来,稍不注意,一堆粮食就都要发霉变质了。
粮食大量浪费的事惊动了黄帝,杜康也因此而受到了处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更努力地去寻找新的储藏办法。后来这个办法还真让他想到了——将粮食藏在枯树的树干里保存。
说做就做,很快杜康就挖空了几棵枯树,将粮食放了进去。这天他照例来检查粮食有没有发霉,但远远地就看到几只动物躺在了藏粮食的枯树前。他心里一惊,走近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动物并没有死去,而是昏了过去。
为了查清这些动物昏睡的原因,杜康找了一个地方藏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山羊走了过来,添了添枯树的树皮,没多久也和其他小动物一样躺了下来。
杜康再次走近,这才发现藏在树干里粮食的树干裂开了一道缝隙,有一种透明的液体正从缝隙里流出来,香气四溢,他也忍不住尝了一点,结果马上感觉到一阵头晕。
后来,杜康将此时禀告给了黄帝,而这种液体也被他本人命名为“酒。”
可是根据一些史学家的推论,杜姓是周朝才有的姓氏,所以这位名为杜康的人不可能是黄帝的手下,还能为其酿制美酒。
真实情况如何,就看大家自己怎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