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之前,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始创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临川酒厂,2001年经过产权改制,由国有转为民营。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临川自东汉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历史的机缘,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唐朝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民间大众俗称为"才子之乡"。
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晏几道、王安石,不愧为"临川才乡"的最为知名的人物。同一时期,还有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世称"临川三王"),谢逸、谢薖(世称"临川二谢"),危稹、危和(世称"临川二危"),陈郁、陈世崇(世称"临川二陈")和汪革、饶节、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
相传北宋期间,王安石向宋神宗献上家乡美酒,得到皇帝的点赞,故名贡酒,并说,当年王安石就是饮下此酒而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名句。不过,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是为了销售的需要而杜撰的。就像吉安的堆花酒与庐陵(今吉安)文天祥的故事一样。
当年的临川大曲只是临川地方酒,基本就是一个“三无产品”:无名气 、无名牌 、无效益。在1954年赣东酒业传奇人物杨灿龙接手临川酒厂之后,开发研制成功了 38°、34°两款低度高档临川贡酒产品,此酒一投入市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历史荣誉
1996 年:晋升为国家中型企业,江西省著名商标, 抚州地区首届知名商标。 地区“十强企业”,临川市“明星企业”;
97年获得: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 江西名牌产品, 江西轻工名牌产品,省免检产品, 省用户满意产品,企业荣获省用户满意企业,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地区优强企业。成为赣东大地最大的白 酒生产厂家, 在江西酒业界脱颖而出, 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白酒行业前 5 名、抚州地区排名第一 。
当时临川贡酒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喝临川贡酒,扬才子豪情”,真是意气风发,临川酒不仅遍及江西,产品还远销到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安徽,以及广东、福建沿海一带 。
省级名酒新星的陨落
然而,临川贡酒的路并没有一帆风顺,在2000年前后,白酒市场风云变化,省酒、地区酒、县酒纷纷完败国家名酒的市场打压。特别是江西省内的四特酒抢占江西市场,各种市场营销活动本地人都开始喝四特。
特别是临川酒的品质,并没有因为销量的提升而提升。有人说临川大道的酒糟味再也闻不到了,有人传,临川酒厂像山东的秦池酒厂等一样,向四川等地购买酒基。当时这个说法在当地流传得较广。在2000年前后倒下的酒厂很多,这个原因实在是太多了。
廖昶与杨灿龙签署股份转让协议
2011年10月,临川酒业有限公司与江西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订了股份转让合同。虽然新闻中说道双方一致表示要精诚合作,搞好优势互补,进一步把临川贡酒品牌做大做强。
在网上能找到关于临川酒业的新闻,也就截止到了2011年:“销量比去年同期翻番,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要知道在90年代末临川酒业产值达到1.2 亿 元, 销售收入达 1.5 亿元, 利税达 3600 万元,真是今非昔比了。
在四特酒一步步走向全国市场,而临川贡酒却在一步步萎缩。很少能再见到临川贡酒的身影了。似乎四特买下的不是临川贡酒的股份,而是临川贡酒当地的市场。临川贡酒也就这样成了“江西历史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