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到白酒的勾兑,大多数人皆是谈虎变色,甚至愤愤不平。这实际上,人们对白酒勾兑产生了误解。勾兑技术是现行市场上白酒的一个必经环节,新产生的基酒并不适合直接饮用,都必须经过勾兑的工艺过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因为新产生的基酒辛辣刺喉,属于是高度数的酒精。饮用市场上的白酒会觉得口感圆润,正是因为经过勾兑去除了基酒中的辛辣,白酒生产商一般称之为勾调后的酒。白酒的勾兑技术并非是中国白酒行业独有的,国际上现有售卖的烈酒,如伏特加、威士忌等全部都是经过勾兑的蒸馏酒。
白酒生产行业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兑”,其中勾兑技术是酿酒的画龙点睛之笔。许多人不理解,主要在于对白酒的生产过程缺乏认知。白酒经过蒸馏处理后,其主要的成分构成大约98%是乙醇和水,还有2%是微量成分,别小看这2%的微量成分,但它最终影响了白酒的风格和质量。简单的说,白酒刚酿造出来并没有完全体现酒品风格的物质转化,整体的酒质呈现粗劣淡寡,酒体也缺乏丰满,品格单一。白酒工厂里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车间不同生产时间生产出来的白酒,所含的主要微量成分的量或者量比关系也不会完全一致,口感上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之所以说“勾兑”是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正是由于白酒生产中会产生微量成分影响白酒的口感酒质,一般人是难以入口的,白酒生产商为了使白酒的质量趋向完美、符合品牌的传统风格、出厂产品质量统一,勾兑便必不可少。
前面的内容已经解释了为什么白酒需要勾兑,为何公众一旦提起勾兑就闻之变色呢?在通过资料查询后,我们发现有两件事影响了公众对于勾兑的认知,将勾兑和白酒造假联系在一起。第一件事是发生在1998年春节期间的山西文水县特大假酒案,在这起恶性案件中,有27人因为引用了不法商贩用甲醇兑水制成的散装白酒而导致身亡,这起案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剧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而此事又经时任中央领导批示,公众初步形成了对“勾兑”的认知。
在此之后的1999年,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在一次新工艺白酒研讨会上指出,目前采用食用酒精生产的新工艺白酒达到70%。但是沈怡方的观点却被当时的媒体误读,国家级权威媒体直接报道为“目前我国70%的白酒系勾兑”。这就导致很多人将两件事联想到一起,由此形成了“勾兑酒”等于假酒或劣质酒,不敢喝、不能喝的广泛认知。
实际上,早在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下制定的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就有勾兑白酒这一课题。勾兑白酒发展到今天的技术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这一主题不断进展的成果。勾兑白酒里所含的总酸、总脂、醛、杂醇酒等等微量成分只有后者的十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所以,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讲,喝了酒精勾兑的白酒之后口不干、头不疼,是卫生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