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倒满杯、茶倒半盏,一直是中国人敬客之道。可在敬酒、与敬茶之外,还有一个劝酒,却无劝茶一说。劝者:说服使之听从也。酒有酒量,却无茶量一说,而这个度量和劝同音、同形的权字:衡器、权力这些解释何等的不谋而合。
敬酒、敬茶,敬是一种礼仪。而如今茶敬的是交情、酒敬的是交道。醉酒伤身,若真是敬礼到即可。
酒与茶不一样,酒一直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液体,掌权者用酒祭天、以酒礼臣下,茶才是真心平等的待客之道。
中国式的劝酒
因为周天子的礼崩乐坏,孔夫子才要克已服礼。当酒成为政治液体就从礼仪工具逐渐变成了利益、也成了权力的工具。于是敬酒也就成了劝酒,成了权力、地位和实力的象征,而劝酒的本质也就是逼酒了。三国时的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持大斧立其。后来的东晋土豪石崇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女斟酒劝客。如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女杀掉。这些就是通过劝酒来显示权力、地位和实力最典型的实例了。
那么敬酒又是怎么样一步步沦为劝酒的呢?
在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的。酒的生产、买卖和使用也有法律严格管控。敬酒一般是指:下敬上、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等。“敬酒”必先是下对上的敬,因此被敬者不被强制性。当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此时的被敬者就被强制性。不喝酒则是藐视回敬者的权力、地位和实力,这将是很大的问题。
敬有“礼”则为敬,有“利”则为劝。没有敢把自己的上级和父兄灌醉的,因为这是敬长。上对下的“回敬”和平辈之间的“互敬”则因等级的问题演变成了“劝”。因为此等情况可以没有“礼”的作用。
而醉者多为下级或平辈,这是为何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式的劝酒文化现象的本质其实无外下面三种情况:
彰显与服从
一杯为礼、三杯为情、五杯为怀,十杯伤身。明知喝多有害,位高的劝酒者实意是在利用自已的地位逼对方喝。当被劝者无奈地喝下一杯又一杯,位高者却在享受这种对方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表达“服从”。而被劝者的服从不是为“礼”,其实为“利”。因位高者并为以礼相待,而是以利逼之。
那么位高者为什么要通过劝酒来彰显地位,而位低者为什么要用多喝来表示服从。正是喝酒时难受、酒后伤身。位高者需要位低者以身来表示这种服从。喝不喝代表服不服从,喝多少代表了服从的程度。所以位高者很容易用简单的一顿酒来识人。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
服从是需要盲目的,而喝酒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劝酒就像是命令、喝酒就像是一种效忠服从的仪式。劝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实力,更是为了测试被劝者的服从程度。而被劝者用酒表达服从,更是为了得到位高者的利。当喝酒成了权力的游戏,推杯换盏之间却是多少利益使然,在名利的酒桌上礼已无处可寻。
面子与诚意
当酒桌上没有位置高低之分的酒桌上,只有主与宾、朋与友,不需要通过酒来彰显地位和表示服从,却有更多的劝酒声音。这又是为何呢?话说男人关系最好的三种关系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抗过枪、一起嫖过娼。这三种关系是一是最纯真、二是最危险、三是最不光。就是都将彼此放在最为不设防的位置,才能表现出关系的稳定。
平等关系就是要看到对方的诚意,就是要看对方是否愿意不设防,把醉后的各种不雅观表现出来。就像狗为了表达诚意或亲密会让他人摸它的肚皮这块最软的,也是最容易伤害到它的位置。愿意把最自己放在不设防的位置,又像是一种诚意的宣誓,或者像是上梁山林冲要交的头名状。
喝与不喝,代表你有没有诚意,喝多少代表诚意的多少。而劝酒者正是通过对方喝的多少来测试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程度。当对方愿意放下设防,不要形象、不要面子的醉态。劝酒者就会感到无比的尊重和面子。
进攻与防守
还有一种没有任何利益式的劝酒讲究的是个人的智商高低和酒量好坏,能说或能喝者是酒桌上的赢家。要么能说会道、要么会划拳,让对方不得不喝。要么酒量好,把对方喝趴下。总之只有把对方搞倒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就是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此等情况下,要的不是自己的面子,而是给被劝者的所谓的面子。被劝者如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就得喝。不能因怕醉而退却,成为没有勇气、没有胆量,不懂规矩的人。如果酒量不行,就得表现自己的智商,可以各种道理的讲,说得对方来喝。或者划拳,靠智商或者运气。比直接喝趴还多一线希望。
你一杯我一盏,犹像你一刀我一剑,比的是功力,动的是心思,全是要打倒对方以强凌弱的险恶。此时,酒桌上再没有任何的效忠与诚意,有的只是刀光剑影。
劝酒不论上劝下,还是互劝。要的都是地位的证明,一是世俗的地位,二是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敬为礼、劝为利。有多少人不是为了某些利益而喝下伤身的酒。无论彰显与服从、还是面子与诚意、或是进攻和防守。这种酒桌文化都是旧文化,是礼仪传统崩塌之后形成的,却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了。
在酒桌上,我最敬的是长者的说声随意,最感动的是对方说我陪你喝一杯,真感情是喝好,不是把人喝倒。真正爱酒者,是寄情于酒。发乎情,止乎礼。
孔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算了喝倒也是我陪着你。如果真的真心,需要醉,为何一个清醒一个醉倒。有德者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若真是忠义孝悌、礼义廉耻者,不会灌醉自己父兄的从中得利。而为何讲着满嘴的仁义去灌醉酒友呢。亲者才痛,仇者才快,这其中味道何止一杯酒?
古来酒有其道,根本为“中和”。即酒无嗜饮,饮而不过,平和协调,无过无不及,合乎礼、中庸之道,是为酒道。儒酒圣源,道法儒德,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敬”则不可“强”,随个人之所愿。尊酒道者,才有酒德。现代社会要讲究的是尊重,在酒桌强迫他人做不愿意的事情就是一种不尊重。从没有酒量或者酒量不大的人的角度去想想,劝酒简直是公开的给他们实施暴行。
【作者简介】老三&饮者,滴酒不沾却爱杯中物的酒类达人,纵横酒海多年。如果朋友们有需要了解更多酒类知识也可以加老三微信:27554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