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饮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作者:梁公子说酒 更新时间:2022-08-25 15:36 阅读:857

我们提倡健康饮酒,自然就反对胡喝海饮,喝酒体会不到它的妙处,可以说是对酒的亵渎。喝酒需讲礼亦不能失“德”,若不当饮酒后带来粗暴行为,显然是对他人不尊重的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酒的习俗受儒家酒文化的影响,沐浴着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讲究“酒德”。


真正的饮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何为酒德呢?


其实就是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一是饮酒时应具备的品德。二是酒醉后仍不乱的品性。总起来说,中国传统主张让酒回归到文化的本位。


“酒德”两字,在《尚书·酒诰》中集中就有具体体现,那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一、量力而饮


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


要正确估量自己的饮酒能力,不作力不从心之饮。过量饮酒或嗜酒成癖,都将导致严重后果。


真正的饮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饮膳正要》指出:“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本草纲目》亦指出:“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伤躯陨命,其害可甚言哉!”


这就是说,过量饮酒,一伤身体,二伤大雅。有的人或赌酒争胜,或故作豪饮,或借饮浇愁,都是愚昧的表现,懦夫的行径。


二、节制有度


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得超过八分,这样才饮酒而不乱。


真正的饮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对那些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为由劝人再饮者绝“非良友”,这是节饮的榜样。


古时信陵君“与宾客为长夜饮,…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曹植“任性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常饮酒无欢,遂发病薨”,享年仅41岁。而晏婴谏齐景公节制饮酒,山涛酒量极宏却每饮不过八斗,都一直奉为佳话。


三、饮酒不能强劝


清代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话》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若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俗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土人亦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


真正的饮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这里刻划了酒林中一些近乎虐待狂的欢饮者,他们胡搅蛮缠,步步进逼,层层加码,必置客人于醉地而后快。


那些强行劝酒之人往往还振振有词,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难得几回醉”,完全是把沉溺当豪爽,把邪恶当有趣。


其实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强人饮酒,不仅是败坏这一赏心乐事,而且容易出事,甚至丧命。


因此,作为主人在款待客人时,既要热情,又要诚恳;既要热闹,又要理智。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


真正的饮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饮酒重得趣,切莫缺酒德。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已然形成一种文化内容而流淌于今。重塑现代中国白酒礼德之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需要。


你知道哪些常见的饮酒方式呢?


劝酒: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