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认品牌,品酒听故事,
大家好,我是【白酒品牌库】
库管-钢丝兄。
2019年四川官宣了川酒六大金花、十小金花名录,
这大小十六个品牌以川酒天团的方式被世人所知;
但钢丝兄认为还有好多川酒遗珠不被记录其中;
它们有的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有的曾经非常辉煌过,
有的酿造工艺很有特色,
「川酒拾遗」就是用来记录这些没入选的川酒品牌故事。
这是是川酒拾遗系列文章记录的第六个品牌,本文为第一篇,
全文约3700字,大约需要6分钟时间阅读。
上一期钢丝兄预告本期这个酒,来头真的很大。
它有着6000年发酵酒历史
超过300年蒸馏酒发酵酒传承历史!
它是曾经的53优!
它有着独特的酿造工艺!
它在解放前和剑南春齐名,
这就是四川省资阳市出产的宝莲大曲!
说到这个酒,
钢丝兄有位结识快20年的忘年交酒友,
其妻为资阳人,
所以很早就得知宝莲大曲盛名。
而且听说味道和大家常见的四川名酒不太一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可惜彼时市面上已较为难得看到这个酒;
想解惑也无处可寻,
于是就此搁置,
如今宝莲酒也只是酒友间互相讨论,颇有遗憾,
本文综合多方资料,试图还原这个川酒遗珠的真正色彩!
1、
六千年酿酒史
三百年白酒史
宝莲大曲由宝莲酒业出产,
酒厂位于四川省资阳市,
按惯例咱们先来盘一下宝莲大曲跟脚。
看看号称有6000多年饮酒文化的地方,
怎么产出这一坛好酒。
约公元前4000年
1973年夏,四川盆地连年大旱,沱江支流濛溪现出乌木和零星石器,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学者秦学圣在资阳县小院寺梧桐镇大队濛溪支流鲤鱼桥河发掘出古生物化石。
1981年,省文物专家和北京大学考古学家吕遵谔教授一行再次挖掘,发表学术论文,提出鲤鱼桥文化这个概念。鲤鱼桥文化主要是25000年前旧石器人类文化遗存,间有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检出酒罐残片。
公元前59年
西汉神爵三年,资阳已有关于酒的文字记录,
蜀郡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村)人,辞赋大家王褒的《僮约》中,为了惩治恶奴,记录给奴仆的约定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
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
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
把当时的饮酒细节都描写得非常清晰。
1068年 - 1077年
资阳古属资州辖,宋代已盛行酿酒,北宋熙宁年间,资州酒课为“三万贯以上”。
1140年
据《资阳县志》载,南宋绍兴十年,设有“监资阳县酒税”官吏。
以上史料均说明资阳片区有
非常长的酿酒历史,
和非常浓郁的饮酒文化。
1410年
时为明成祖永乐八年,资阳东乡朱家场人修建伍隍庙,因庙结市,渐成伍隍场,别名伍市。场周数十里,山多石厚,土层较薄,只种高粱。高粱的盛产,催生出资阳酿酒业的兴旺。
罗明萱《伍市干酒今昔》录民谣:
"天荒荒,地黄黄,秃岭穷山数伍隍。
东山忙,西山忙,天干无雨点高粱。
朝无粮,夜无粮,高粱换酒解愁肠。"
但厂家官网另有介绍:
资阳人酿 “陈色酒”远近闻名,有记载描述“资阳之陈色,至若二溪回环,浆如扬子水,甘于糖,糖浓金, 纹成如绮;闽广之甘,殆不如此。”
从字面描述看,
这描述更有可能是发酵酒。
具体情形是怎么回事,
有机会去厂家参观的时候了解清楚。
这里暂持保留态度。
1660年
有从湖北麻城迁居资阳善中乡的黄国仲
行至伍隍场东雀村(现石岭镇培德村境内),发现两节山(官网说为两截山)
谷底泉水清冽,汩汩不断,当地人谓之“神泉”。
遂在此依山建造“浸水阁烧坊”,凿井取酿,
所烧之酒因伍市而得名,
称“伍市干酒”(亦称“伍市烧酒”)。
当地民众认为酒从水里来,
把水烧干,蒸发掉野水后就得到了白酒,
遂称为干酒,也称为烧酒。
所以伍市干酒,
用更为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产于伍隍庙市场的烧酒。
另有多种说法
一说黄国仲本为当地人,为服役后返乡,
又有说黄姓资阳始祖为黄载岳,于1369年从湖广麻城县迁居资阳县善中乡
后裔黄国仲明初去贵州服役,退役后由贵州回川,途经隆昌暂住一年,学会烤酒,
1660年返栗林镇(解放后为东峰镇)朱家湾,偶行至伍隍场开创酒坊;
钢丝兄原本更赞同迁居说;因为1659年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互为印证。
后面又发现黄氏迁居而来的书证,则以后者为准。
不过资阳黄氏族谱又言:
黄峭第23代孙黄扬(峭公子黄楚第四子启顺公的后裔),于明朝永乐中年(公元1410年)由湖北省麻城县迁至四川省资阳县资善中乡(现石岭镇金带铺)石板坳安家落户。
清初因战乱,黄扬之五代孙黄裳带领其弟黄里到贵州避难,在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返回四川。
有从贵州返回原籍的描述。
本段历史较为混乱,各有说法,
结合后续,钢丝兄偏向于1660年,黄国仲开创浸水阁烧坊这个年份。
1689年(源于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或1710年(源于厂家官网介绍),
黄国仲寿终,浸水阁烧坊转归从广东长乐县迁居而来的魏行惠接管,(其人为魏家第十二代后裔、魏氏入川始祖;黄、魏同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改称“魏家醩坊”。
两相比较,钢丝兄偏向1710年这个年份;
魏氏家谱记录魏行惠生于1681.2.13,应该较为准确。
1689年时年才8岁,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魏行惠入川具体时间不可考,魏氏家谱推测是1700年左右,
入川后听说伍市干酒行销资州五属,农闲也加入酿造行列,
后在石子岭两截山接管浸水阁烧坊。
10年为期,运作成这样的结果也差不离。
后又有其他文献记载
“1689年10月22日,黄国仲老死。”
推测为1689年黄国仲寿终正寝,
黄氏后人继续接管烧坊二十年,
1710年由魏行惠接管。
1662年至1722年
清代康熙年间,
“资阳陈色、伍市干酒”已经盛行于成都,
当时从资阳到成都要翻越简阳龙泉山,
龙泉山山高风大,挑夫过岗酒香四溢,
所以有“煮酒贩运成都,过龙泉香十里”之称。
(突然想起钢丝兄曾经介绍的天彭美酒过河香十里的事情,川酒拾遗(三):300年秘传,猪肉酿造成就天彭肥酒)
1723——1736
雍正年间,魏行惠接手后继续贩酒于成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去成都送酒的挑夫在翻越龙泉驿山顶窝窝店时,突与前往成都就任成都知府的巴县州判曾某相遇闯驾,发生“撞轿”。挑夫躲避不及摔坏酒篓,刹时芳香四溢,州判闻到连称“好酒,好酒,好香,好香”,非但没责怪挑夫,反倒停轿查问品饮,乘兴提笔在酒篓上写道:“巴县州判能牛饮,伍市干酒不虚传”,并叫书吏记下,为他必饮之物。尔后,伍市干酒一直为成都府衙的“官酒”,留下了“翻过巍巍龙泉山,伍市干酒十里香”的佳话民谣。
这段轶事被记录于徐伯荣《三贤古城风情录》(1993年,四川出版社出版):
同时魏氏家谱也有描述。
1765年
《资阳县志》记录当地产酒情况:“县多种高粱……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蒸酒贩运成都。”
期间,魏行惠的子侄辈魏悦召在两节山扩建浸水阁,敬奉神灵,邀请戏班唱川剧,唱戏的喝了“伍市干酒”齐声叫好。
“伍市干酒”的名声随着戏班的流动越传越远,生意越来越红火。
1774年
魏悦召出资444两银子在成都府提督街买修魏氏祠堂,
在魏家带动下,伍隍全乡无论地主、富商、农民都纷纷研究酿酒技艺,竞相酿酒,形成干酒之乡。
约1790年
经过十来年发展,伍市干酒更为人熟知,
大移民与老川人后裔角逐竞技,众香国里托出谭、葛等家槽坊,更是干酒冠冕,入贡朝廷。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场东20里邹家祠魏姓槽坊兴起,历传5世到民末。民间习称烧酒。
1880年
《资阳志》记载:“资阳县出产高粱,每担四两八九钱;烧酒,每百斤三千五六百文;成都外来农业陈列产品:资阳高粱、青㭎皮、青㭎壳、干酒。”;
1925年
《资阳县志·食货志》记载:
“白酒,早在三百多年即为本县特产”
“酒类中,以‘伍市干酒’(也称陈色酒)最佳,赞称:‘若夫伍市之酒,有似天液,味厚独浓,香沉有力,凡夫洛阳之曲,茅台之品,莫不争为逊避以让乎’。”
1942年
《资阳县志》载:“本县系产酒区域,以伍隍乡所产干酒又称陈色酒为最佳,俗称伍市干酒。”;
1935年
四川著名作家,成都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李劼人在文学名著《死水微澜》中写道:
“天回镇蔡傻子店里红纸签贴标着绵竹大曲、资阳陈色、白沙烧酒”;
天回镇现属于成都市金牛区。
这里绵竹大曲即是今天的剑南春。
白沙烧酒现在则是另外一个大家非常非常意想不到的酒,
猜猜看是哪个品牌!
钢丝兄后面撰文描述!
研究白酒历史,
真的太有意思了!
约1930—1947年
有沦陷区逃来寿民中学任教的学者,
自称品尝过不少名酒,
独于伍市干酒推崇备至,
在《新新新闻》赞道:
"无色透明,光鉴毫芒。
异香四溢,沁脾湔肠。
醇浓味美,口齿留芳。
名不虚传,玉液琼浆。"
《新新新闻》是民国时期四川报界持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影响面最广的民办商业性报纸,
为研究民国时期四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必备重要文献之一。
目前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1930—1947年间部分期刊,
因需内部账号登入方可查阅,
钢丝兄暂不可考证该段描述记录于哪一期。
至此
伍市干酒在解放前的历史/相关记载整理就告一段落。
能看出资阳当地白酒行业的兴旺发达,
从当地产酒规模和传承时间上看,
不亚于任何一个老八大名酒,
考据宝莲酒的过程中,
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独特
也非常可惜的川酒品牌
解放后在公私合营、整合、改制等等过程中
从传统名酒伍市干酒
到后面载誉的宝莲大曲
技术都有较大迭代,
个中传奇历史较多,
全文超过2万字,
预计拆分3-4篇发布,
敬请期待!
点击原文链接,发现更多有趣的白酒品牌故事
如果觉得有意思,可以点赞和在看,分享给更多好友。
钢丝兄本人并非白酒行业出身,
文中如有任何失误之处,敬请斧正,
在研究白酒的路上,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指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