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的起源来自于谷物酿酒,采用的是双边发酵法,即发酵过程中多种产酶微生物进行淀粉糖化发酵的同时,酵母产酒精亦同时进行,从而赋予了黄酒独特的风味与功能。这是中国酿酒物质起源的根本所在,因黄酒在酿造工艺、产品风格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是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
按照产品风格分类
传统型黄酒
传统型黄酒,即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麦、水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加酒曲、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煎酒(除菌)、贮存、勾调而成的黄酒。传统型黄酒的主要特点是以传统小曲、麦曲或红曲以及淋饭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发酵周期较长,可达数月。
清爽型黄酒
清爽型黄酒,即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麦、水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加入酒曲和/或部分酶制剂、酵母为糖化发酵液剂,经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煎酒(除菌)、贮存、勾调而成的黄酒。清爽型黄酒是在传统黄酒酿造工艺基础上,通过添加酶制剂、降低生麦曲用量等改良工艺酿制而成的,口味上鲜爽淡雅。
特型黄酒
特型黄酒,由于原辅料和(或)工艺有所改变,具有特殊风味且不改变黄酒风格的酒。如在黄酒中加入枸杞、蜂蜜等物质,使得黄酒功能价值更高。
按照含糖量分类
干型黄酒
干型黄酒的“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分经发酵产生酒精,故酒中的糖分含量最低。国家标准中,总含糖量在15g/L以下的黄酒称为干型黄酒。这列黄酒配料时加水量较多,发酵醪浓度较稀,加上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粑(即搅拌冷却、调节温度)间隔时间短,因而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和发挥作用,故原料发酵得较为彻底,酒中残留的淀粉、糊精和糖分等浸出物质相对较少,所以口味干决。
半干型黄酒
“半干”表示酒中的糖分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分。含糖量在15.1-40g/L的黄酒称为半干型黄酒。在生产上,这类黄酒由于在配料中减少了用水量,相对来说就是增加了饭量,故又称为“加饭酒”。
半甜型黄酒
“半甜”表示酒中的糖分较多,含糖量在40.1-100g/L的黄酒称为半甜型黄酒。这种黄酒采用的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发酵醪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繁殖,使得发酵不彻底,保留了较高的糖分。
甜型黄酒
甜型黄酒,含糖量在100g/L以上的黄酒称为甜型黄酒。一般采用淋饭法酿制而成,即在淋冷的返料中拌入糖化发酵剂或酒药,搭窝先酿成甜酒酿,当糖化至一定程度时,加入酒精含量为“40-50%”的糟烧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而保持较高的糖分残量。
按酒曲分类
麦曲黄酒
麦曲以小麦为原料,经轧碎、加水成型、培养而成,含有多种微生物。麦曲黄酒就是通过添加麦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经多种微生物相互作用酿造而成的,在我国黄酒产量中占80%以上,主要产地在江浙一带,绍兴黄酒就是典型的麦曲黄酒。
红曲黄酒
红曲是以大米为原料,通过接种红曲菌而制成,目前比较出名的是产自福建的红曲。如浙江、安徽、福建和河南等地都有其各自特色的红曲黄酒,其中,产自福建的红曲黄酒最为著名。
小曲黄酒
小曲是以米粉(或米糠)为原料,添加少量中草药,接种曲母,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培育而成。在小曲黄酒生产上,用中药制曲是小曲黄酒的特色。我国的小曲黄酒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等。
按生产工艺分类
摊贩酒
摊饭法是指将蒸熟的米饭散在凉场上,用空气进行冷却,然后将饭、水、曲以及酒母混合进行发酵,用此法制成的酒称为摊饭酒。绍兴黄酒中的元红、加饭、善酿等均采用摊饭法酿制而成。
淋饭酒
淋饭法是指米饭蒸熟后,用冷水浇淋急速冷却,然后拌入酒药进行糖化后加水发酵,用此法生产的黄酒称为淋饭酒。大多数甜型黄酒采用此方法。
喂饭酒
喂饭法是指将酿酒原料分成1-2批喂饭发酵,第一批先做成酒母然后再分批添加新原料,使发酵继续进行,用此法酿成的酒称为喂饭酒。由于分批喂饭,有利于保持旺盛的发酵状态和发酵温度的控制,增加酒的浓度,减少成品酒的苦味,提高出酒率。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