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一千年前的宋代,随着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这一事件便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直接催生了以后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
从对发酵温度曲线进行总结,到对酿酒微生物的持续研究;从不断提高蒸馏技术,到对白酒生产机械化所做的大量探索......正如国台酒业技术总监卢君在接受数据观采访时所说:“酒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如今,白酒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文化与情结的传承,同样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社交工具之一,而整个白酒行业对于技术不断探索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人们对这种“精神产品”的风味及其质量的不懈追求。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一杯让食客们在餐桌上赞不绝口的白酒,其背后也许正是品酒师根据其经验不断品鉴出来的结果,而现在,这种经验正在被数据化,并且基于这种数据模型而诞生的智能品酒系统,正在逐渐成为白酒行业质量管控方面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经验数据化下的科学控制
1999年,天士力控股集团在茅台镇收购一家老字号酒厂的基础上,历经近20年将国台打造成为现代化大型酱香白酒企业。在多年的生产活动中,传统的白酒质量控制方法逐渐暴露了它的弊病。
卢君向数据观记者介绍道,“传统的品评方法主要依靠品酒师的个人经验,而这不免存在着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的问题。”一方面,品酒师对基酒的品评很容易受到品酒的环境、情绪、体力以及个人健康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品评结论的客观性;同时另一方面,品酒师这个职业的特殊属性也决定了他们必须依靠自身的嗅觉、味觉进行品评,而长时间的工作势必会让其感官器官陷入疲劳。根据测算,在保证高效率、高准确率的前提下,一位品酒师的累计工作时长每天不宜超过四个小时。
为了解决非客观和低效率的问题,自2006年开始,国台科研队伍创造性地将红外光谱技术与白酒质量控制结合在了一起,尝试通过科技的手段将传统的经验转化为大数据模型,再利用大数据模型去完成品酒工作,兼具客观与高效的智能品酒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从2006年发现红外光谱技术可以与白酒质量控制产生关联,到2018年数据模型趋于成熟并正式运行,卢君解释道,基于数据模型研发的智能品酒系统通过“色、香、味、格”四个维度对基酒样品进行品评,三分钟之内就能得到包括口感、香型、等级及轮次在内的各项指标得分,如酱香白酒的干净度、 醇厚度、辛辣感等,大大提高了白酒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水平。
“未来30年数据将成为生产资料,计算会是生产力”,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两年前所说的话,其被验证程度已不言自明,而用来说明数据在智能品酒系统的研发及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再合适不过。
卢君告诉数据观记者,经过三年多的测试加运行,国台智能品酒系统目前已累计验证近5000份基酒样本,其正确率目前可达85%以上,品酒能力至少达到国家二级品酒师的水平。作为大数据应用的最直接体现,相信在样本结果不断地叠加、数据模型不断地更新下,智能品酒系统的验证精准度将会越来越高。
大数据与传统酒业融合前景可期
智能品酒系统的诞生及应用,实现了人工品酒与智能品酒的结合,使古老的酿酒工艺从仅凭经验控制,上升到数字化、标准化的科学控制,那么在未来,品酒师是否会被品酒机器人代替?
在卢君看来,优秀的品酒师是一个酒类企业最大的财富,研发智能品酒系统的初衷是想把他们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转化成数据及模型,使其在发挥辅助作用的过程中改变品酒师的工作模式。但他也表示:“当前智能化与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智能品酒系统的结果越来越准确,这一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品酒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虽然智能品酒系统在效率、准确度和成本上都优于人类,但人类在嗅觉、味觉、触觉上的主观反应,酒在色、香、味层面在人的大脑里所形成的感官意识都是机器与数据无法在短时间内分析实现的。而一旦有一天人类对技术的运用达到这种层面,这无疑将会是一个深刻而又富含哲学的命题。
然而不管取代与否,任何一种观点持有方都不能否认的是,白酒生产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是行业的必然走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就曾表示,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能源消耗愈来愈严重,生产环境要求更加严格等等,改变中国传统白酒生产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与这种理论相呼应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满帮集团联席总裁、货车帮CEO罗鹏也在近期的两会采访期间表示,对于大数据产业的运用,主要在于真正做到实现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成为大数据的融入者和参与者。
也许正因为对这一潮流颇具前瞻性的意识以及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卢君表达了他对智能品酒系统的信心,他认为以此为契机,“白酒行业质量控制技术方面将会发生跨越式提升”,他还表示,未来,智能品酒系统还将通过快速定量功能的实现,提高酒企的质量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