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来,国人对酒的负面认知已经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2018年8月,全球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成果“饮酒没有安全剂量,即使是一滴酒也会对健康造成损伤”。
一篇文章,直接一锤子打死了饮酒。
接下来的几个月,国内几位知名艺术家遗憾于知天命之际英年早逝,媒体频繁爆出“生前酷爱喝酒,生前酗酒”等信息,直接将酒的负面影响推向了新的高潮。
惋惜哀叹,引来众人对酒的口诛笔伐。
无独有偶,近日,茅台股价从神坛跌落,打破近几年来股价下跌的记录,随着大佬的倒下,整个白酒板块全线低迷,泥沙俱下,无一幸存。
白酒被绿,媒体“扬国威靠醉生梦死”的诋毁盛嚣尘上。
中国白酒,乃至所有中国酒,已变成了面目可憎的百鬼众魅。
一把柳叶刀,一滴有毒酒
饮酒是否有害健康,这个概念目前看似已无争议。不过,《柳叶刀》针对饮酒得出的结论中,仍然可以给我们一些另类解读。
仔细翻读原文,该文研究针对每日喝酒的人群进行相关性分析预测,在这个分析性预测中,仅关注了“酒”作为目标人群的共性饮食特性,而将其他可能导致疾病的饮食习惯因素排除,从本质上来说,仍属于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均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即使在中国也有不同地域的饮食风格——腌制、熏腊、烧烤、生冷、滚烫食物均带有不同的地域符号)。
其次,在分析文本中,仅关注酒的影响因素,而未考量生活习惯、生活压力、家族遗传等多方面因素,难免会有失偏颇。疾病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癌症发展也是伴随着人体衰老的复杂过程,饮酒等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再次,《柳叶刀》的这篇论文,在用自己的方法对数据做了分析之后,仍然承认少量饮酒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每天喝大概一标准饮的酒(相当于10克纯酒精),男人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14%,女性降低18%。此外,文章并未否认适量喝酒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的风险。
最后,论文提出,适量喝酒降低了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增加了得癌症的风险,两相抵消,所以没必要提倡适量喝酒,还不如都不要喝酒。这个观点在我看来,也是有失公允的。这个提法不如换成:倘若是一个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对于他来说,适量喝酒可能是利大于弊;而反过来如果是致癌高危人群,特别是口腔癌、肝癌高危人群,饮酒不管多少量,都是弊大于利的,我也建议这类人群不要喝酒。
曾宇收藏老酒十八年,自认为不过是一介酒徒,无力与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抗衡。
但是,
一棒子打死酒,
我不答应,
老祖宗和千百年的传承也不会答应。
《柳叶刀》,你说一滴酒也有毒,抹杀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今天,让我为它正名。
中国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酒无所不在:酒是诗人吟诗作对成就千古绝响的道具;酒是将军上阵杀敌、醉卧沙场的胆气;酒是懦夫拯救自身、重拾自信的底气;酒是酒肆觥筹交错、结友交欢的豪气。
一滴酒,深入中华数千年文脉
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李白的《将进酒》、抑或是杜甫的《醉时歌》、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本中国文学史,流淌绵延酒香:
喜时“白日放歌须纵酒”、悲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孤独时“料峭春风吹酒醒”,得意时“桃李春风一杯酒”;别离时“日暮酒醒人已远”,欢聚时“暂凭杯酒长精神”;花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魄琴心剑胆,皆不入太白慧眼,诗人单挑“饮者”,留下“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诗行。
杜甫众诗中,我独爱《饮中八仙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饮中八仙醉酒微醺之态跃然纸上:贺知章、汝阳王李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一场长安酒会,写尽了大唐盛世繁华。
这一滴酒,流泻诗情,是数千年来文人墨客的亘古常新的生命关怀。
一滴酒,流淌在华夏历史长河
远古时期,酒是用来祭祀的必备品;一杯酒,奉天祭神、祭祖敬宗;一杯酒,慰藉心灵,战胜恐惧;一杯酒,运筹帷幄,政权利器。
鸿门宴,少不了酒
桃园结义,少不了酒
青梅煮酒,少不了酒
江东群英会,少不了酒
贵妃醉酒,少不了酒
杯酒释兵权,少不了酒......
酒的社会化带来它的政治化;它可为用兵之计,更可维护特权,它可巩固政权,更可安邦定国。
上至宫廷,下至市井,无论高低贵贱,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山村野夫,无论是浊酒一杯,还是上好的雪曲佳酿,饮酒之乐,从无挑剔。
这一滴酒,在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中,在月下独酌、小酌慢饮中,在数千年民族历史绵延的长卷里。
一滴酒,渗透在我们的养生智慧
“酒为百药之长”。
中国的中医药智慧,可见于药酒。
药酒既是药,又是酒,但其养生、药用价值却在白酒之上。这一传统而独特的酒种,将中华五千年来的酿造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融合运用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崇尚的“天人合一”,更讲究顺应四季变化的养生保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四季更迭,饮用不同的时令酒,如正月饮屠苏酒,四月饮桑葚酒、端午饮菖蒲、重阳雄黄酒,皆是古人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
酒不仅可饮,更可驱虫避害,端午时节人们以雄黄酒防止蚊虫叮咬:这便是先人经验的传承。
《黄帝内经》便以“醪醴”讨论药酒的医疗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以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遗兴”揭示酒的功效;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论述了药酒制法、服法,长期服用药酒的孙思邈本人也是长寿之星,活到100岁高龄。
在如今连中医药也备受质疑的当下,请您耐心地了解药酒中的养生智慧:八珍酒、人参酒、枸杞酒主治气血双亏、脾气虚弱、肝肾阴虚、神经衰弱;国公酒主治风寒、中风后遗症;跌打损伤酒主治骨肌损伤;五加皮酒主治风湿病患……
这一滴酒,在老祖宗数千年留存的养生智慧、祛病经验里。
一滴酒,融在舌尖上的美食
少了酒,饕客们该要少了多少美食的乐趣,且不说酒是辅佐美食的良品,以美酒入菜,借美酒提鲜,舌尖上的美食里少不了酒。
一道花雕醉蟹,再加入几杯白酒调出醉卤的香气,肥腴膏黄遇上醇和酒香,入口一瞬,香气满溢、舌尖生花,诠释“最中国”的味道。
啤酒烧鸭、米酒烧鸡,看似大俗的菜肴里凝聚了酒的鲜香,一杯酒,文火慢炖,成就了家家户户的“生活艺术家”。
烹鱼炖肉,一杯黄/白酒下锅,去腥提味,拿捏火候,鲜美肥嫩、咂咂有味的菜肴,是念念不忘妈妈的味道。
还有那一碗清甜绵润的甜米酒:米酒汤圆、甜酒冲蛋,撒上几朵院子里摘来浸渍的白糖桂花,沁甜润心,人生美好,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信手拈来。
这一滴酒是会生病致癌的毒药,还是那一口故乡的情怀、家的味道?
一滴酒,是快意江湖的情愁
没有酒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你可曾感悟,《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步一叹,一步一饮,天地间,唯苍茫大雪,人与酒合二为一。
你可曾感受金庸笔下的酒中江湖,无论归隐深山,无论塞外牧马,无论载船纵歌,一碗酒、一块肉、一把剑,写尽快意恩仇。
你可曾理解刘伶《酒德颂》中的淋漓洒脱,醉时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切肌,醒时如仍在梦,或如料峭春风。
你可知微醺之下的人生得意,就着月光下酒,几碟小菜为伴,飘飘然愁云散去,众生不过是浮萍,人生白驹过隙。
这一滴酒,还酹江月。它不是毒药,它是为我们心灵解毒的良剂,偶尔服用,使人自省过往,活在当下,寻梦未来。
这一滴酒,不是妖,是照妖镜
遗憾的是,这一滴酒,如今却越发地妖魔化起来。
酒不是妖,却是能照见本性的照妖镜,酒没有变,是我们变了:原本善意的劝酒,如今越来越“戾气”外露:迟到了要罚三杯;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等。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上,下属给上级敬酒、员工给客户敬酒、主人给客人敬酒......每一次奔赴酒局,都是一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景象。
于是乎,男人之间的友谊、商场的较量、际遇的成就,往往便在于这酒桌上的相互征服。每征服一次,便要成就友谊、成就事业、成就订单。喝酒变成了一件并不纯粹的事情,酒,带着生而既有的原罪,透过酒桌的厮杀较量,走进了心怀各异的饮客心中。
那些举杯邀明月的雅趣、那种把酒问青天的情怀、那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那段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潇洒,如今却变成了酒桌上鞍前马后、费尽心思的揣摩;而酒后百态则更令人疲竭懊悔:有些人烂醉如泥、仪态尽失;有些人哭笑疯癫,辱骂摔打;有些人口吐真言、扫兴酒局。
精神的压力、身体的负担、酒后的失态,逐渐将酒推向妖魔化的边缘。
酒没有变,我们要变:不以酒量衡量他人,不以酒量判人品性,不以饮酒借此装疯,不以酒局借势压人,无论豪饮、细品、真诚所致,点到为止。逼迫毫无酒量之人放胆吞酒,便是强人所难,毫无美感;若是酒意醺然时,懂得点到为止,则意犹未尽,留下美好无限。
理性对待酒、对待酒的传统与文化;有节制的饮酒,适度适量的饮酒,慢慢品,细细咽,将酒看成放松心情的良剂,而非宣泄情绪的毒药;这才是正确的饮酒方式。
瞧,健康节制的饮酒,也许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般可怕,中国白酒泰斗秦含章一辈子都在和白酒打交道,如今110岁高龄,依然每天三杯酒;茅台教父季克良先生,据说一辈子喝过的茅台酒可以以“吨”来计算,如今,先生已经80岁高龄,依然在白酒行业发挥余热,令人生敬;
这一滴酒是不是毒药,往往取决于您的身体状态、生活习惯、人生态度。
那些叫嚣“毒酒”的人,谢谢您远离酒
喝酒之人,往往肆意人生、性情中人;不喝酒之人,往往泰然理智、老成持重。
喝酒与不喝酒,就好像很多人对饮食的选择——腌制食品、熏腊食品,吃与不吃,在乎自己的选择。
然而,越来越多人,对酒充满敌意。
那些叫嚣“一滴酒也有毒”的朋友,我想对您说:“谢谢您远离酒”。
愿您在您的世界里:
朋友聚会,只吃饭,不喝酒。
结婚满月、父母寿宴,不上酒。
阖家团圆,家有喜事,没有酒。
得意之时、失意之际,不喝酒。
愿您的世界,只有理智,没有酒。
谢谢您远离酒,江湖路远,慢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