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酒业直面WTO是“O”还是“K”

作者:华夏酒报 更新时间:2022-08-26 04:53 阅读:606

2001,酒业直面WTO是“O”还是“K”


2001年,是新世纪的元年,也是“十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


随着WTO的到来,我国酒业新一轮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实施名牌战略成为酒类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年,白酒从量税开始征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现更名为中国酒业协会)到各级地方协会,均对新时期的酒业产销作出了新的部署。


调整,是这一年的主旋律


2001开年时,《华夏酒报》在1月8日刊发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确定2001年工作计划》中提到,“中国酿酒工业协会2001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与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紧紧抓住酿酒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程中对酒类产品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全面促进酿酒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酒类生产、消费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另外,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制定了2001年的工作计划要点,“即积极贯彻‘十五’发展计划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继续加强宣传酿酒行业发展的行业政策和有关的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健全的酒类市场体系,通过投资和税收政策等促进加快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和酒类产品结构。”


《华夏酒报》2001年3月5日刊发的《全方位推进结构调整,引导支持名优酒集团》写到:“2001年贵州省酿酒工作重点和目标近日正式出台。全方位大力推进贵州酿酒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名优酒成为2001年黔酒工作的重点。贵州酿酒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普通白酒增长,重点发展名优酒、啤酒、果酒和保健酒。”湖南省则关停并转了一批小酒厂,扶持发展19家大酒厂,提高市场准入度,规范酒类产销市场,为整个酒业的发展确定品牌化的路线。


白酒业:在调整中发展


2001年,中国白酒业遭遇了发展的“阻击”。白酒税收政策的调整、白酒生产许可证的发放以及国外烈性酒的到来,使白酒行业面临困境。


4月11日,《华夏酒报》刊发的《国家调整酒类税收政策》报道中提出:“经国务院批准,日前我国将对烟酒消费税及部分营业税政策进行调整。对白酒试行从量和从价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仍维持现行按出厂价依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办法不变的前提下,再对每500克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


4月25日,《华夏酒报》刊发的《337家白酒生产企业首批执证》报道中写到:近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了首批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共有337家白酒生产企业获得第一批证书。至此,我国白酒产品没有国家生产许可证的历史宣告结束。文章指出,“为了净化酒类产品市场,特别是清理整顿白酒生产、经销单位,规范酒类产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强化税收征管,国家质监局根据8部委《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违法行为》,对白酒产品按照国家生产许可证有法规、规章试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并依据《酒类(白酒类)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颁发了首批证书。”当时,《华夏酒报》记者点评说,从国家的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国家开始对酒类产品挥动法律“棒子”,酒业散、乱、无序的局面,将走上整治、规范、法制的轨道。


2001年,白酒行业在动荡中调整着,在调整中发展着,白酒行业在2001年依然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创造的效益依旧位列酿酒行业各酒种前茅,白酒总产量虽然下降,但效益上升,并且加快了产品低度化、多元化的步伐,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进程也在加速,市场进一步向优质品牌集中。


啤酒业:资产进一步优化重组


啤酒行业经过两年集团化、规模化的加速发展,在2001年焕发出愈加明亮的光彩。青岛、燕京、华润三大集团迅速崛起,强强联合,资产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组。从2001年下半年起,啤酒税收超过了白酒,成为酿酒行业中向国家上缴税收最多的酒种。


《华夏酒报》在3月16日《中国啤酒业直面WTO》的报道中提到,“大力发展国内原料基地和配套行业。”加入WTO后,虽然啤酒行业进口原料和设备有了较好的国际环境,但如进口国遭遇自然灾害等肯定会使国内啤酒企业受到较大影响。纵观国外著名啤酒企业,都有自己的农业研究部门和一定的原料基地,定向培养品种,专一提供原料,而我国的啤酒生产企业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在啤酒工业靠市场调控的今天,建立原料基地要靠国家特殊政策支持已没有可能,只有靠行业内部努力和行业间的合作,发展自己的原料基地,走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道路。


“发展和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在今时今日,对我国啤酒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仍然具有警醒和指导意义。


随着WTO的到来,中国啤酒行业面临的已不单纯是自身的发展问题,而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据2001年10月8日《华夏酒报》刊发的《大型企业应成为规范竞争的楷模》报道,在当时召开的“中国啤酒集团发展研讨会”上,青岛、燕京、华润、珠江等15家大型啤酒集团的领导们一致提出,中国民族啤酒工业的竞争对手是国外品牌,市场竞争要有序,大型企业应成为规范行业竞争的楷模,共同维护行业的整体形象。


葡萄酒业:加快与国际接轨


葡萄酒行业在当时被认为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中国葡萄酒企业在“入世”的压力下,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营销工作,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技术水平、营销策略等均加快了与国际接轨。2001年初,《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葡萄酒技术法规、质量等级制度初具雏形,为行业的交流和接轨国际以及葡萄酒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酒类产销走上法制管理迈出了第一步。


以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为代表的一批名牌企业纷纷加快了发展步伐,缩短了与国际间的差距。


黄酒业:打开封闭之门


作为中国“国粹”的黄酒,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也打开了封闭之门,积极进行“换脑”,向现代化的葡萄酒行业取经,到西部市场进行考察调研。企业在产品包装、质量上走出了系列化、风格化、高档次的新路。


这一年,中国酒业在调整中创新、发展,“高质量增长”的苗头显露。


在2001年1月15日,《华夏酒报》开辟了“世纪开篇话酒业”专栏,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等畅想、构思、探讨新世纪中国酒业的前景与方向。2001年1月22日,《华夏酒报》推出了“2000年酒事盘点”专栏,与读者一起回顾,一起思索。为了引导中国酒业在加入WTO后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华夏酒报》于2001年12月10日推出“直面WTO”专栏,相继报道了古越龙山、张裕、王朝、劲牌等知名酒企对“入世”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华夏酒报》伴随着读者走过了调整、创新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饮料酒产量达3069.87万吨,比上年降低5%。其中,啤酒产量为2273.89万吨,较上年增长5.84%;白酒产量420.19万吨,较上年减少了9.30%;葡萄酒产量为25.05万吨,较上年增长了19.29%;黄酒产量为13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果露酒产量约20万吨,发酵酒精产量约为200.83万吨。


饮料酒行业的利税较2000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就各酒种的利润来说,葡萄酒行业增加了0.78亿元,增长了16%;啤酒行业增加2.87亿元,下降了0.07%。各个酒种的税金均有所增加,税金总额的主体仍为白酒和啤酒,所占比例分别为45.69%和45.46%,两者合计达91.15%,上缴税金与上年相比,酒精增长了19.76%,葡萄酒增长了17.31%,果露酒增长了10.69%,黄酒增长了5.13%。总的来看,2001年我国饮料酒的总产量下降了,但整体效益却在稳步上升,各酒类产品均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进行着调整与发展。


END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