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书法史,汉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实用,在东汉时期书法的自觉追求开始萌芽,在魏晋时期开始真正进入书法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一些文人雅士为了追求书法美,开始借助酒来宣泄情感,激发创作灵感,留下了一桩桩书坛的千古佳话和一件件书法的千古佳作。
16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绍兴)与友雅集,流觞曲水,挥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绍兴酒亦随之流芳千古。
为中国十大国粹之一的书法,对于绍兴来说,就像是绍兴历史的血脉纹络。唐朝李白有云:“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酒笔会稽山。”书法的兴盛荣辱,昌盛颓废,风格变化,都在绍兴的书法历史上记载显赫。绍兴关于书法的记载已有千年,关于书法的传承千年不衰,关于书法的种类自成流派,关于书法的文人层出不穷,关于书法的故事数不胜数,绍兴书法文化优势显越。
浓浓的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借酒助兴,临行壮色,留下了许多有关绍兴黄酒的典故与佳话。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
如今在绍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酒香弥漫的黄酒铺子。特别是老巷子里,咪一口老酒、吃一颗茴香豆,冬天取暖、夏天消暑,是老绍兴人的最爱。
黄酒之于绍兴人,就像山西人爱吃醋、四川人爱吃辣。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早已被世人所公认,这件一千多年来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绝世佳作,就是王羲之在醉酒状态下写就的。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举杯畅饮,其乐融融。在众目睽睽之下,王羲之乘着酒兴信手为诗集作序,此序写成,众名士都拍案叫绝。据说当时王羲之在酒酣之际,乘兴而作,一气呵成,但第二天酒醒之后感觉不是很满意,就决定再认认真真写一次,结果发现怎么写也都不如第一版写得好。
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而书圣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使历代书法家寄情于琼浆玉液,开怀畅饮,直抒性灵,激昂腾奋,笔走龙蛇,翰逸神飞。
从此中国人饮酒的文化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真正变得优雅起来。
国人饮酒的生活习惯,以及对酒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与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后世多把《兰亭集序》的书法创作的一般功劳归于酒的兴发,从而千古传颂。只不过当时王羲之只是酒酣而微醺,却并未酒醉,所以才有雅兴的创作。倘若他当时已经喝到烂醉如泥,连毛笔都拿不稳,又如何创作出千古一绝的天下第一行书呢?又或者,如果王羲之没有过硬的书法功底和文化书法的精神积淀,纵然喝再多的酒,也无济于事。
所以,喝酒的优雅,一定是和适度、适量相关联的,是和你的日常积累在瞬间爆发的潜能状态相关的,而不能是纵饮无度。由此推理,魏晋文人的名士风范,能读《离骚》,能饮酒则为名士,这个饮酒大概不是天天把自己喝到烂醉如泥,而是饮酒读书,从美酒和诗书之中体悟天地人和的极美世界。
黄酒糖度适中,呈琥珀色,黄中带红,香气浓郁,醇厚可口,回味绵长,黄酒的营养价值高,加饭酒中的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为人体的必须氨基酸,比啤酒还高5—10倍,并且黄酒的营养物质多为低分子糖类,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黄酒中还含有有机酸、脂类、微量醇和多种维生素。黄酒性温辛大热,味甘苦,温通气血,舒筋,健身通络,养肤散湿,饮用适量黄酒具有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在冬季饮服黄酒,可以祛寒、通经活络,能有效抵御寒冷,预防感冒。
塔牌本系列是塔牌公司近十几年来守正出新的成果。本系列产品,采用优质糯米,在一年中最合适的时节,由塔牌公司高级酿酒师运用高温制曲,浓醪发酵技术,亲自掌耙酿造,不添加焦糖色,其色自然产生,琥珀中含金黄,温润灵动,有馥郁的酯香,杏仁香和原蜜香,空杯留香持久,其味柔顺,丰满,细致,舒愉,有如巧克力般的甘味,诸味平衡,沉静协调,余味诱人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