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威士忌

作者:华夏酒报 更新时间:2022-08-26 06:02 阅读:635

华夏酒报记者 张瑜宸


​瞄准威士忌


“拟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金额6918万元,用于烈酒(威士忌)陈酿熟成项目。”近日,百润股份(002568)的一则公告,将威士忌再次带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据悉,此前,百润股份为该项目进行了定向募资计划,总额为10.06亿元。这也是继2019年,烈酒巨头保乐力加宣布投资10亿元于峨眉山建麦芽威士忌酒厂后,第二家投资威士忌超过10亿元的酒企。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威士忌消费的“野蛮生长”催生了众多酒企抢占市场,但由于威士忌需要长时间的陈酿,对企业的资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跨界本土威士忌,也要能耐得住“寂寞”。


极高的投资价值


“从产业方向来看,威士忌可以基本实现产品的全区间覆盖,既可以做谷物调和,又可以做单一麦芽,价格也是从几十、几百到上万、上百万不等。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明白时间带来的价值。”青岛裕隆醇品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焕世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大家越来越看重商誉,看重脚踏实地地做一些长线复合的投资,而威士忌本身就自带这种所谓的长线复利投资升值的属性。


“拿苏格兰的威士忌来说,你喝的其实就是时间赋予的价值,因为酒标上的年份标识,其实代表的是它用来调配最年轻酒液的陈酿时间。换句话说,里面可能有很多或者肯定有很多更高年份的基酒。”赵焕世补充道,加上必须要在橡木桶中经过至少三年的陈酿,威士忌基本可以称得上“液体黄金”了。


“其实,早在去年底,就有多款日本威士忌因原酒不足而宣布停产。今年受疫情影响,又有多家苏格兰威士忌酒厂被迫关停。进入到第四季度,多国疫情迎来二次爆发,市面流行的日威、苏威基本上是一瓶难求。”从事威士忌销售的柴先生告诉记者,威士忌之所以呈现漂亮的增幅,一方面要归功于其在国内市场的基数小,容易迎来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产能严重不足,造成行业稀缺性严重,又拉动了消费增长。


企业多元化发展所需


纵观中国市场,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酒业的不断升级与调整,白酒、葡萄酒、啤酒、保健酒、鸡尾酒等企业纷纷入局,开始跨赛道加码威士忌:先是洋河与帝亚吉欧联手推出中式威士忌“中仕忌”,怡园酒业1500万港元收购威士忌酒厂,接着保乐力加投资10亿元在峨眉山建立麦芽威士忌酒厂,小罐茶推出大红袍“威士忌”……


一时间,威士忌在中国市场迎来一波资本和产品的红利期。今年2月,青岛啤酒也发布公告称,计划将威士忌、蒸馏酒等产品加入经营范围;作为保健酒“龙头”的劲牌有限公司更是在今年“618”期间推出威士忌风味本草烈酒。对此,劲牌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年轻消费者对洋酒需求有所上升,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饮酒需求,公司开发威士忌烈性酒,以补充主导酒类业务。


而怡园酒业董事长陈芳也曾公开表示,企业针对威士忌工厂的收购补充了怡园酒庄单纯生产葡萄酒的不足,并将这个项目当作是企业踏进烈酒行业的第一步。未来,威士忌产品会延续怡园酒庄的精品酒模式,向中高端靠拢。


百润股份方面表示,通过烈酒(威士忌)陈酿熟成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满足自产威士忌基酒的陈酿需求,也可充分保障公司威士忌基酒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还可有效降低威士忌基酒成本,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预调鸡尾酒市场的竞争优势。


在酒企谋求多元化的背后,是整个酒水行业的“嬗变”:鸡尾酒市场小众、啤酒增量放缓,葡萄酒消费萎缩,白酒创新不足。


本土化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中国的威士忌市场主要依赖进口。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的酒类进口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威士忌共实现进口额8431万美元,超过2019年全年的50%,占烈酒进口总额的17.9%。但相比超千亿的白酒、啤酒市场,威士忌在中国酒水市场只占据不到2%的份额。


“在外国品牌产量严重下滑,中国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本土威士忌厂商的竞争压力就小。加上品牌赋能和地缘的天然优势,自然会吸引更多本土酒类企业的跨界投资。”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每升威士忌的价格从2010年的60.31元上升至2018年的80.43元。


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曾指出,烈酒的年轻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推广宣传年轻化、加入年轻化基因的品类都增长得很快,比如威士忌。


因此,在年轻一代主导的消费市场下,意欲借助本土威士忌寻找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众酒企培养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不二”法宝。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