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时光,从小作坊酿制,到脱胎换骨般的规模化生产,把最美的凝香揉进岁月里的茅台。璀璨的历史流光中,悄无声息的生产工具与设备,见证了茅台醇厚绵远的飘香历程。曾经在这些简陋的设备里坚守的茅台人,饱经历练,播洒汗水,方得一瓶佳酿。
20世纪60年代,老式磨曲设备
“曲乃酒之魂”,好曲才能出好酒。20世纪60年代,磨曲机出现在制曲生产房里。麦曲在磨曲机里翻涌着,制曲师傅的目光一直专注磨曲机里的运作。小麦粉碎度的粗细,关系着麦曲质量,过粗过细不宜。这“巨大庞物”的威力下,麦香扑鼻,静默的粮食变得富有生命力。嗡嗡轰鸣的机器,肩负着磨曲任务。对麦曲质量的苛刻,是茅台人内心深处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
20世纪70年代,制曲车间老式拌料设备
“轰隆隆……”拌料机声声轰鸣,曲香飘逸,拌曲配料按照合适比例拌匀后,匀速地从机器里输出。制曲师傅们认真地揉捻搅拌过后的曲粉,脸上满意的笑容也慢慢挂起。这些小麦、水、曲粉经过搅拌机的成功“合体”,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制曲师傅们心里想着,今年曲的质量是他们满意的答案。轰鸣的拌料机,仿佛茅台酒浓郁的香味正从这岁月的砥砺之中渐渐飘散出来,指引着茅台跨越传承与创新之路。
20世纪50年代,茅台酒厂建立初期生产场景,酿酒设备为木甑、天锅
九九重阳下沙忙,润粮为下造沙关键工序。木甑旁的师傅把100度的热水提到高粱堆前均匀泼洒,两位师傅利落的配合,将堆叠着的高粱迅速地搅拌、翻铲。汗流浃背的酿酒师傅们看到喝足水的高粱,满意得很。热浪裹挟着身体,手握铁锨,挥汗如雨,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持。木质的酒甑,铁锨上甑,缕缕烟雾缭绕的木甑蒸酒,成为20世纪50年代,那一代茅台人的历史记忆。
20世纪70年代,制酒师用石板甑混合蒸粮
见气压醅,酒醅轻轻洒进石板甑里,“轻、松、薄、匀、平、整”是每个酿酒工人的功夫秘籍。20世纪70年代,木甑变身为了石板甑,石板甑里香气氤氲,袅袅烟雾中,是茅台人的身影与闪光的汗水,古朴而又沧桑的石板甑,丰盈着时光中的茅台匠人。
20世纪70年代,用手推车推糟醅
你一铲,我一锨,两位酿酒工人配合着把甑里的糟醅铲入手推车里,“突突突……”推车工人双手握住车把,缓缓起身,抬起装满糟醅的手推车,步伐稳健,富有节奏的把糟醅推到晾堂,来来回回,全靠人力拉运。这木制的手把经由岁月磨得锃亮,“奔波中”的酿酒师握紧了吱吱扭扭作响的手推车,车轮滚出一段浸透了汗与水的画面。
20世纪60年代,用于拉粮的机器
大山深处路难走。车上的小伙儿开足马力、双手扶着这辆简陋的铁家伙,在蜿蜒起伏的黄土路上行驶着,一路行至田埂,铁轮车可是他的拉粮好帮手。这个“铁家伙”从1975年开始,总是亮相在茅台粮收时节。一堆堆高粱与小麦靠着铁板车穿梭在山路间,颠簸的道路与铁轮子碰撞嘎吱嘎吱,铁家伙行驶过的足迹谱写着茅台的光辉历史,承载着粮食的使命和茅台人的希望。
20世纪50年代初茅台酒包装场景(竹制酒篓、竹漏斗、竹编坛套、装瓶篓及木制手动灌装转盘)
从红粱到美酒,甘醇芳郁的茅台酒也需霓衣加身。20世纪50年代的包装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把一篓一篓的酒瓶背到包装车间后,再肩挑手抬把酒装入酒坛中。包装师傅将灌瓶标准规范刻入了骨子里,巧手翻飞在木制手动灌装机旁,将酒一瓶一瓶地灌在酒瓶里。谁曾想,多年以后那些朴实无华的身影已经全部变成了心灵手巧的包装姑娘们。仰躺在岁月中的茅台酒,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奋斗的痕迹。
60年代初茅台酒包装的转盘式灌瓶操作
几位身穿白褂的员工围坐在圆盘式的灌瓶机旁,他们严丝合缝地把小喷嘴插进瓶口,师傅灌满一瓶,又沿转到另一名师傅那儿,检验酒灌得是否合格。包装工人专注的盯紧每一滴茅台酒的注入,心中那份坚持与这转盘式的机器形成了“灌瓶旋转舞曲”。20世纪60年代,转盘式的手工灌瓶操作成为那个年代包装车间别样的风景线。
60年代初,茅台酒包装的装箱操作
历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5年生产过程,时光淘洗茅台酒终于着装待发。这些“包装兵”仔细地检查每一瓶茅台酒,小心翼翼的放入这个厚重的木箱里。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从事茅台酒包装不仅仅是份荣耀,更像这个木箱一样被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她们将对茅台酒所有的情感倾注在这个木箱里,远销外地,使得凝聚着精华的茅台酒从深山里走出去,绽放耀眼光芒。
呢喃中饮尽每一滴琼浆玉液,在余香氤氲的环境流转着传承百年的工艺。那些饱经沧桑中的设备与工具,原以为早已遗落在角落里,不见踪影,但是却留下了茅台人的智慧与创业足印。无数茅台人接棒努力,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