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道光《遵义府志》引《田居蚕室录》中记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由此可见,茅台镇酿酒业早已盛名在外。但后人为何称生于1916年的王运端为“茅台酒创始人”?
王运端出生于贵州仁怀县茅台镇酿酒世家王氏家族,又名:王秉乾,误写:王丙乾。。我们的祖先建造的“荣和烧房”在清朝光绪年间已成为贵州最负盛名的烧房之一。1915年,烧房酿造的茅台酒被贵州政府派往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
王茅酒的这些历史性成就,更多的是归功于茅台镇酱香型白酒早期巅峰阶段,而号称“天下第一茅”的王运端,更是让茅酒成为了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招牌”。
作为一个家族式企业,王茅的酿酒烧坊是厚重历史沉淀的心血!是精湛酿酒技术代代相传的传承,获得巴拿马奖的时候,王茅酒已经是茅台镇酱香酒的代表了。获此殊荣后,更是家喻户晓。因此,王运端作为中奖后烧房酿造的茅酒的长子,受到家人的高度重视,取名为“王茅传承,运行之道,始于端午,意为王运端”。这个名字不仅承载了黄金茅酒品质对祖先的传承,更是百年“茅台”酿造配方理论精髓的总结。
所谓“运行之道”,就是酿酒需要适应四季的变化。茅酒对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原料、酿造工艺、窖存时间、勾兑技艺等要求更为严格。在酿造过程中,要遵循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因为它是自然的。只有这样,自然之道才能在酿酒的各个环节做到一杯好酒。而“端”不仅指端午来沙,还指心地善良。酱香型酒不宜急于酿造,醇香型酒应严格按照节气酿造。这也是遵循王茅传统古法“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五年以上才出厂”传统方法的酱香标准。也让王运端始终恪守祖训,在反复更新迭代中精准处理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茅酒酿造标准,让茅酒这个百年金奖在自己传承和坚守的诸多未知挑战中一步步长久,真正成为引领百年茅酒复兴和传承的茅酒酱香鼻祖。
然而,1944年,王运端的酿酒屋着火了。仓库、设备、酒窖、老酒库、账本都被烧光了,最后只查封了三坛老酒。爷爷奶奶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付之东流,父亲王泽生看着被烧毁的断壁残垣,眼里满是泪水,深受打击。整天伴随着鸦片,情绪低落,无心打理酒厂,也无暇顾及酒厂的重建。
王运端痛定思痛,不忍老祖宗一手缔造的王茅酒就此消失,更不甘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火烧房从此烟消云散。于是,他竭尽全力四处集资重建工厂,购置酿酒设备,招聘生产工人,迅速恢复生产。
王运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并突破茅台镇本地销售的原有限制,将大量茅台酒运往重庆、遵义等地,极大地扩大了茅台酒的声誉,使王运端烧坊成为仁怀民族成功经营的知名企业之一。
此时酱香酒的产能和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祖辈。对于酿造工艺的传承,王运端致力于茅酒配方的调试和改进,致力于古酿造工艺和酱料勾兑的研究,将祖先的古酿造秘法与传统的“12987”古酿造法相结合并加以改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他,将酿酒与人体健康灵活融合,首次提出并明确量化了63种中草药曲配方,确定53为酱香型白酒最佳饮用度数。纯粮、中草药经过30道工序、165道工艺操作环节酿造而成,使得酿造的茅酒风味独特。另外,珍贵的基酒是经过多年窖藏才获得的。勾兑时加入数十种老白酒,不断调试,在数百种样品白酒中找到微妙的平衡和层次,才成就了这种来之不易的低量高质的王茅酱香型白酒。
无数孜孜不倦的重复细节,都是因为王运端对王茂久严谨工艺的传承与坚持。这既是王运端茅酒适应时代消费者口味的创新,也是对祖先酿造文化的发扬和敬畏。之后,改良后的王茅酒酒体丰满,香味浓郁,醇厚醇厚,风味浓郁。酒喝完后,酒劲先下沉到肚脐,然后轻柔地伸展到全身,酒气从四肢的皮肤散发出来,然后迅速挥发,所以喝完不干涸,不上头。用名气传遍天下,用品质打动人心。既满足了饮酒者对酱香酒的迷恋,又发扬了老祖宗创造的“王茅”酒,让“天下第一”重返人间。
时至今日,“王茅”酒第四代传人王运端的雕像依然矗立在现在的茅台国酒文化城。他的代表可能不仅为现在的茅台国酒做出了贡献,更承载了一种酱香酒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象征,一种“茅酒”的精神存在,甚至是茅台镇酿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王运端被称为“茅酒的创始人”,不仅是因为他在酱香型白酒的整个酿造过程中,始终使用祖先口述的茅台酒独特配方,更是因为他在积累的过程中,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了逐步创新和改进,使王茅酒成为三大手工烧坊生产中知名度最高、最受欢迎的酱香型白酒企业,成就了现在的国酒茅台。
茅香酱香酒的鼻祖王运端,是唯一一个在鼎盛时期之后从未没落,将王茅酒发展成为中国酱香酒“招牌”的人。王运端祖先建立了“王茅酒”,而使“王茅酒”名扬天下的,一定是王运端。所以,茅酒的创始人一定是王运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