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戏剧可以说是在民俗文化土壤中发展成熟的,戏剧艺术容载了丰富的酒文化事象,如节令、典礼、寿诞,婚丧、祭祀、庆功、饯别、结拜举行的宴会场面,表现出各种礼仪场合下的饮酒习俗。酒文化给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地方戏曲输送思想文化营养,也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古典戏曲如《监酒令》《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鸿门宴》《功臣宴》《醉县令》《度刘伶》《太白醉写》《醉皂》《薛刚大闹花灯》《伐子都》《红梨记》《西厢记》《杨门女将》《白蛇传》《草船借箭》《四进士》等等,这一类作品都有各种酒文化风俗的展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婚俗、寿宴以及祭礼和丧礼等民俗事象。
婚俗的展现
从汉字的造字理据上看,“酒”字的本义就与婚配相关联。许慎《说文解字》:“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铉注:“己非声,当从妃省。”古字“配”与“妃”通用,可作婚配解。《说文解字》:“妃,匹也,从女,己声。”这反映古代社会婚配以酒为礼的习俗。
我国古代有系统的婚俗,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包含提媒、换庚贴,下聘礼、议婚期、拜堂各个环节,这些礼俗在戏曲中都有展现。关汉卿《救风尘》表现赵盼儿利用周舍贪酒好色的习性,解救了处在困厄当中的姐妹。周舍被赵盼儿的美貌所吸引,急于要与盼儿成婚,剧中有人物对白:“[周舍云]:小二,将酒来。[正旦云]:休买酒,我车儿上有十瓶酒喱。[周舍云]:还要买羊。[正旦云]:休买羊,我车上有个熟羊喱。[周舍云]:好,好,好,待我买红去。[正旦云]:休买红,我箱子里有一对大红罗。”这里表现的是古人下定礼的一种俗规,议婚程定后男方要送女方大礼,称“担酒牵羊”,同时要送红罗。即牵一只角扎红绸的白羊,后跟一担酒,酒坛上贴各类吉祥图案,另附若干担礼盒。各类戏曲中表现议婚、订婚往往都不能缺少这样的场面。
在表现古代婚俗上,舞台上展现的大多是婚礼中的婚仪场面。古俗在婚礼上有喝“交杯酒”的礼数,又称为“合卺”酒。《礼记·昏义》有“共牢而食,合卺而醑”的说法。“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当时婚俗:“用两盏以彩连结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民间婚仪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彩结,夫妻互饮一盏,后演化为交杯酒。这种风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表明男女双方从此将各自的命运连在一起,传统戏曲中表演婚礼场面也经常把这种仪式搬演到舞台上。
寿宴的场面
古代社会形成了许多人生礼俗,如三朝、满月、周岁、寿庆等,其中围绕老人的寿庆形成了一系列习俗。《太平广记》引五代《玉堂闲话》载唐营丘豪民陈癞子家室殷富,每值生辰“召僧道,启斋筵,伶伦百戏毕备”。在这样场合演出的曲目内容都与贺寿有关。民间用于寿庆场合的戏曲有《天官赐福》《三星赐福》《五福拜寿》《王母庆寿》《八仙庆寿》《蟠桃会》《三仙白》《醉三仙》等,这类戏剧题材中都载有民间的寿礼风俗。
《庄子·盗跖》篇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民间礼俗规定年满五十岁起,逢十祝寿,古有酒俗称:“天地春秋桂一枝,祥翁把盏酒连诗。人生逢十皆为寿,相约期颐再醉时。”以酒祝寿,是因为“酒”字发音与“久”相同,寓有长寿之意。《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春酒即酎酒也。汉制,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周代的“春酒”是经冬历春方酿成的酒,依民间文化心理来理解,古人造酒冬制春成,愈久弥淳,故饮春酒寓有长寿和幸福久远之意在内。
传统戏曲展现拜寿场面,一般是舞台上设置寿堂,堂上中间高悬一个斗大“寿”字,两旁供福、禄、寿三星。有的奉南极仙翁、麻姑、王母、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有的还挂“百寿图”,寿画中多以梅、桃、菊、松、柏、竹、鹤、锦鸡等为内容,以柏谐百,以竹谐祝,以鹤谐贺,象征长寿。登场的人手持寿礼,主要以寿桃、寿糕和酒为代表。“寿星”肩披“花红”,面南而坐,接受亲友和晚辈的叩拜,司仪逐一报咏。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长期实践和创造所结成的文化珍品,具有旺盛生命力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在我国艺术的百花园中,古典戏曲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经久不衰,戏曲中包含有丰富的民俗生活面貌也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酒文化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古典戏曲的题材和剧情的冲突,而且酒文化独特的内涵更给戏曲表演以广阔的创造空间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