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这个话题,听来也许有些别扭。说白了,笔者今日就是想谈谈有关白酒“调兑”这个话题。
在过去,至少在1949年建国以前,在我国白酒业中,是根本找不到“调兑”这个词的。那时,烧锅或烧坊酿出的烧酒,也就是白酒,都是直接流向市场的。即所谓都是原汁原味的“原浆”酒。
这一时期,在白酒业中,即使是有“调兑”的一些做法,也应是一些“不法”酿酒商人往酿好的酒里兑水,来赚取更大利润。
当然,对于高度原浆白酒,解放以前,这些酿酒商人的“不法行为”,也无可厚非。或者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为白酒创新摸索应有的路径。
大概到50年代,随着所谓“三精一水”(即食用酒精、糖精、香精和饮用水)“新型白酒”在市场的兴起,人们对白酒“调兑”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起来。
尤其是到了八十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白酒厂的遍地开花,“调兑”也成了一些白酒厂勇创市场,战无不胜的神器,并凭借着操作流程简便快捷的“调兑”酒,即通过在食用酒精中添加某几类香味物质来模拟固态发酵白酒的味道和香气,而一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此情形之下,什么香型,酒花、酒线、挂杯,那都不是什么事儿。
于是,在一部分人的认识中,便开始无限夸大“调兑”的魔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又开始忽视酿造本身的神力。
如今,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加,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天然、优质、纯粮、固态酿造白酒已越来越受追捧。大部分白酒企业,也把“酿造”作为了自身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
当然,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并不是说不再需要“调兑”。而是想说,我们要正视“调兑”在白酒酿造中的作用。说白了,它其实就是白酒生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再高明的厨师都需要真材实料的配合。没有真材实料,再高明的厨师也只是一名“假厨师”。
所以,白酒重回酿造根本,已是大时代的需要,消费者的需要。同时更是白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