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独家报道 3月的成都又将成为全球热点。据中国食品报记者独家获悉,除了3月21日第100届全国糖酒会在成都举行外,还有两件事将格外引人关注。一是3月16日(农历二月初十)这天,白酒泰斗、国际酿酒大师、国家级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赖高淮迎来八十五大寿,寿宴将在成都举办;二是在赖公的贺岁寿宴上,也将隆重举行赖高淮大师收关门弟子张金修的拜师仪式。糖酒会、贺寿宴、拜师礼,这“三喜”连台,必将成为中国白酒界的一段佳话。
白酒泰斗赖高淮:耄耋之年收徒传酒道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自我的优良品质。因此,要大力弘扬敬业乐业、至臻至美、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
白酒泰斗赖高淮,1934年,出生于泸州城区一个大曲酒酿造世家。在明清时代遗留的36家手工酒坊中,赖家“同发生”招牌名震西南。赖公从事酒业60余载,求证探索酿酒之道,岁月积淀匠心敬业,而成为中国白酒泰斗、国际酿酒大师,全国著名白酒专家。如今,85高龄的赖高淮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身体力行为白酒事业奔忙。
中国白酒泰斗赖高淮
赖公是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在长达60多年的酿酒岁月里与酒结缘,人生轨迹上留下了无数酿酒人无限敬仰的辉煌成就。发现窖池中的微生物群,解决老窖不出酒疑难,挽救濒临荒废的国宝窖池,200万字的酿酒手稿,桃李满天的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功劳薄上是为中国酿酒业留下的无数宝贵财富。
赖高淮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求证与不断探索,其敬业精神与谦逊魅力为业内人所敬仰和称道。在繁忙的酿酒实践与理论总结中始终坚持著书传道、坚持开课授业,为中国酒业整体酿造技术的进步作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名酒厂都有赖公的学生,其中国家级评委大师就有40多位。耄耋之年的赖老已是桃李满天下。
赖公能在人生85高寿之年,收下最后“关门”高徒--酿酒匠人张金修。更多是感动于张金修之精诚所至,也是赖公对其学识人品的高度认可。赖公毅然决定不顾年高,应诺于2019年3月16日寿诞之日举行收徒仪式,再为中国酒业的发展献尽余力。
酿酒匠人张金修:传承工匠精神学无止境
酿酒匠人张金修,63年生于老子故里皖北酿酒名镇亳州市涡阳县。山东金氏红高梁酒业公司总工程师,安徽省天下道源酒业公司总经理,亳州市涡阳县酿酒研究所所长。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工程实验室客座教授,高级工程师,首届中国酿酒大匠,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科技特派员,国家新职业酒体设计师的培训实战专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高级酿造师,高级勾调师,高级检验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亳州市科技专家库专家,获得授权国家专利三项,撰写的数十篇白酒技术论文被国内各大媒体及专业期刊收录发表。
酿酒匠人张金修
从业30余年,出生酿酒世家的张金修用不懈奋斗传承传统工艺、用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在酿酒领域深耕细作。创新不止,刻苦钻研,视白酒事业为自己的生命,把研究成果投入到生产,为酒类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张金修在从业经历中每时每刻都在自我修行,对酿酒制造一丝不苟,从制曲、原料选择,工艺控制、窖池养护、储存及勾调等酿酒环节不断创新实践,成就为酿酒界合格匠人。荣获“2016中国酿酒行业新标杆人物”“2017工匠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荣誉。
在磨砺中进步,在酿酒中修行,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新,醉心于酿酒技术研究,张金修从不保守也时常向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为了传统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发展以及白酒文化的凝练升华,张金修以酿酒世家的祖传酿酒技法为依托,以30余年酿酒技术从业经验为底蕴,提炼总结出中国白酒工艺技术的精华“108口诀秘籍”。口诀一经问世,迅速在行业中传播,被喻为白酒技术的“武林秘籍”,而张金修也被行业称为“中国白酒技艺‘口诀秘籍’编纂第一人”。对中国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张金修对酿酒痴迷饱含情怀,矢志传播和推广中国酒文化和传统酿造工艺技艺,诲人不倦。目前很多著名的酒类生产企业技术骨干也有张金修的学生,曾受到他的用心培养和倾情传授。
酿酒大工匠,钟情酒一生。张金修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生只爱酒”。简单的五个字,却道出了他的心声: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精益求精、敢于担当。这正是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张金修多年来仰慕于赖高淮大师的高尚艺德、渊博才学,矢志不渝的追求受教于赖老门下,希望用所学造福于从事的酿酒事业。白酒泰斗赖高淮与白酒工匠张金修结成师徒之好,必将成为中国白酒界的一段佳话。同为酿酒世家,同样对酿酒的执着情怀,成就彼此“惺惺相惜”。中国酿酒业也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执着情怀的酿酒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才使得中国白酒传统酿造根基永固,浓郁持久、味美弥香。(文/中国食品报网副总编辑、经济观察专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