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与不醉之间
齐白石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丹青巨擘。他曾有一段名言,说到艺术的真实性与创作性的问题。他认为最好的画所表现的内容,是“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 ,不似则“欺世”。
画得太像原物,就是生活的照搬,将生活予以典型概括,方为佳境。故他画的许多东西,如虾、蟹、鸡、牵牛花、牡丹、老少年……似又不似,比原物更好看更传神。借用齐白石的话变化一下,以形容饮酒的最佳境界,那就是“醉与不醉之间”。
闻一多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真名士也。”郁达夫说:“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痛饮”是痛痛快快地喝酒,率性天真;“醉”是有点儿醉意,决不是酩酊大醉,烂醉不醒,准确地说是“半醉”“半醺”。
喝酒恰到好处,正如宋代范仲淹所言:“唯有酒能欺雪意,增豪气。”也就是说酒的刺激作用,可以激发人生命的潜能,酒能壮胆壮心《红灯记)中李玉和唱道:“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
饮酒不尽兴,不足以得到此中的意趣;喝得过量,会成为一种痛苦。而“醉与不醉之间”,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饮者的意志力、控制力还在,人很兴奋,但并不糊涂。种洋洋得意的感觉,
一种排除一切障碍的自信,一种加强的锐感,和一种好像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思维创造力,提升到了较之平时更高的水平。许多的羁绊解除了,人呈现为一种可爱的“自由状态,或者说进人了一种“艺术化”了的场景。这就是饮酒“醉与不醉之间”的最好情境。
沉迷于酒,且酒醉失礼乱性,谓之“酗”。过分地嗜酒,谓之“酖”。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酒可好不可骂座。”酒喝多了,失去理智,在酒席上破口大骂,则为大忌。
典故“使酒骂座”,说的是汉武帝时的名将灌夫,曾为太仆、燕国相等高官,因酒醉“骂座" ,被武安侯田蚧弹劾,导致满门抄斩。
《酒谱.乱德》:“《三十国春秋》曰:阮孚为散骑常侍,终日酣饮。尝以金貂换酒,为有司所弹。”这个阮孚即“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他担任散骑常侍时,整天纵酒,正事屡被耽误。他曾用自己的金貂官帽去换酒喝,因而受到别人的弹劾。
还有“宋孔顫使酒仗气,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为凌忽”(《酒谱.乱德》)。这个孔頭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却酗酒连日醉而不醒,同僚和部下经常被他轻慢、凌辱。
灌夫、阮孚、都是喝酒而没有节制的人,古人称为酒后“乱德”。明代陈继儒在《酒颠》小序中说:“大约太醉近昏,太醒近散,非醉非醒,如憨婴儿。”可看做“醉与不醉之间”的另一种解释:醉得厉害就像昏迷,喝得太少又过于散淡,酒喝适度,就像天真烂漫的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