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位居榜首的就是 “金榜题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南北朝,有说隋朝,也有说唐朝。但不管史学家怎么说,有一点是不会错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唐朝,唐太宗则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并且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就和“紫红泥”有了扯不断的关系。
唐太宗
紫红泥,状元的象征
第一个科举状元是在唐高祖武德五年,身为书侍御史的孙伏伽做出了一个令众同僚大惑不解的举动——他竟以从六品官员的身份,请求参加唐王朝首次“进士试”。李渊听说之后,也十分感动,特旨恩准孙伏伽参加只有生徒和乡贡才能报考的“进士试”。接下来在唐朝政府举办的科举角逐中,孙伏伽再次脱颖而出,被主考官申世宁判为第一,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首位状元就这样诞生了。孙伏伽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赏罚之行,无贵贱亲疏,惟义所在。”这句话记载于《新唐书》。
但其实最早的状元并不叫状元,叫“状头”,是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到了大唐贞观年间,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钦点状元,用“紫红泥”作状元封,此时才开始称第一名为“状元”, 唐.《幼学琼林》也有记载:“状元报捷紫泥封。”
关于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其实还有个更有名的人,不过只是见诸于野史,那就是钟馗。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到了天宝年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在临潼骊山讲武后,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梦见一相貌奇伟之大汉,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后,而把他吃掉。大汉声称自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钟馗吃鬼就由此而来。
榜下捉婿
紫红泥,进士的象征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紫红泥”也不再只是状元的专属信物了,逐渐成为所有中进士者的象征。
唐 李白 《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唐 武元衡 《送崔舍人起居》诗:“赤墀同拜紫泥封,驷牡连徵侍九重。”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闻周氏旌表有期》词:“看明朝,丹凤诏,紫泥封。”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九重天上声名动,紫泥封已传丹凤。”
到了宋朝,文人地位愈发提高,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由此还带来了宋朝一个特有的现象,那就是“榜下捉婿”。“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笔记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
宋真宗时,范令孙登甲科,当时的宰相王旦立刻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有时候即使质量有问题也是可以忽略的。还是真宗时,有一个叫高清的进士,人品和声誉都很差,但是他刚登科,宰相寇准就马上把兄弟的女儿嫁给了他。不仅如此,这位寇氏死后,宰相李沆又以自己的女儿做了高清的继室。当时就有人形容这些既登科又娶宰相女的人是“天子门生宰相婿”。这点,连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也不能免俗,他的女婿蔡卞(蔡京之弟)就是自己亲自指挥从榜下捉来的。甚至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开始预定”了,只要看好了某个人有可能中榜,便先定下来,只要一中便立马结婚,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这样被人家定下来的。
不过,宋代的及第士人中也有不少不媚权势者。高宗时著名的“六贼”之一的蔡京就曾在“榜下捉婿”方面受挫,他曾想把女儿嫁给刚登进士第的傅察,傅察却以沉默来抗拒。宋仁宗时,颇得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看中了刚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派人把他拖到家中,并冒称是皇帝的旨意,还摆出了丰厚的嫁妆,而冯京只是“笑不视,力辞”。
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榜下捉婿”其实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宋代的婚姻观念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从魏晋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于门阀制度盛行,婚姻对象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门第限制的。到唐中后期门开始衰落,经历五代,到宋代,门第观念已经淡薄。因为个人才能和钱财,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则与宋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对于宋代此种婚姻观念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较之前代的门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不过对于后世的论财婚而言也可谓是一种滥觞。
最后一个状元
最后的“紫泥封”
到了清朝,作为末代王朝,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但也延续了用紫红泥做为及第的象征。清.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
清朝有个很有名的进士,也是不少领导推荐阅读《大清相国》的主人公,陈廷敬。陈廷敬本是连中三元的人物,只是最后让座师卫向书由状元改成了二甲头名,谓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清朝最后一个状元,也是一千多年科举制度最后一个状元是刘春霖。科举考试第二的他靠名字赢得了慈禧的钦定。慈禧谓其名字含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雨”之意,而肃宁又有肃宁民安之意,这对于当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征兆。因此,慈禧大笔圈定,刘春霖才名列榜首,朱汝珍屈居第二。
历史是无情的,在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科举考试就被废除,刘春霖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状元。
在中国,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紫红泥作为“金榜题名”的象征也延续了一千多年。
今天的紫红泥不再用来封诏,也不再在长安古道上飞驰,却成为茅台镇酱香酒的酿造中,上通温润之天观,下接灵妙之地气,“天地水粮”四大环境因子中的核心环节。
从状元封到酱香酒, 从皇家御用到中产奢侈品, 时代不同,紫红泥的用途不同。 但不管怎么变, 紫红泥代表的气质不变, 高贵、典雅、幸运、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