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烈酒,伏特加、威士忌和白兰地等都不是餐酒,而是纯享型的饮用酒,可加水加冰或调配成鸡尾酒;特别是伏特加,由于味道简单纯净,最适合成为调制鸡尾酒中的基酒,因此在全世界有鸡尾酒的地方就有伏特加。
中国白酒是独一无二的烈性餐酒(韩日用于佐餐的烧酒普遍度数低于38度,因此排除),喝酒必配菜,不适合纯饮。白酒的品评和研发生产体系,也不支持调配鸡尾酒,导致绝大多数产品本就不适合加入其它物质。所以,白酒很难进入酒吧类市场,而在大部分国家,酒吧才是烈性酒的主要消费场所(这里要吐槽一下畸形的消费行为,2013年严控并公开化“三公消费”后高档白酒销量立刻断崖式下跌,接下来的两年大量高档餐厅和高消费娱乐场所纷纷向大众化转型或者直接倒闭,高档葡萄酒和高档洋酒那几年都遭遇了暴击,好几年后才缓过来)。貌似有点偏题,不过也算是提醒大家不要只关注价格很高的白酒,那只是说明了商业依赖于大环境,但总能根据变化即时客观的做出反应罢了。
经过漫长时间洗礼和历史变革后依然存在,并能进化发展的物质或精神,才是值得关心的存在,白酒的出现正是这样。李时珍说过烧酒(蒸馏白酒)本非古法,而是在酿造法(黄酒为代表,古时的花雕、女儿红、状元红的都算黄酒“品牌”)的技艺上创新而来,未来还将继续变化,如同文化的不断变迁。
而白酒和伏特加等烈酒相对比,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差异。
烈酒,通过其核心成分乙醇对神经先扬后抑的刺激,可以给饮用者带来精神上的独特感受(兴奋、麻木、幻觉……),可以说是以实物方式存在的精神类产品。这样的东西会出现在很多与精神情绪有关的活动当中,并自然而然的同文化逐渐融为一体,无论是口感习惯、饮用方式还是使用场合,从而成为独特的文化代表。白酒的香型分类,就不单是产品差异,更是区域文化差异,大部分重度饮用者更习惯饮用当地酒而特别排斥其它香型(无论价格高低),这就是一种基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习惯。(这里再多一嘴,某些打功能牌的酒商,无非就是捆绑利用了传统文化而已,大家心知肚明)
作为一种个人消费品,白酒的全球普及度,可为中华文化和文明对他国人群的影响力参考,半精神类产品的特性带来文化传播的可确定性及稳定性,尤胜于其它大部分商品。个人认为,能真正走向世界的白酒,必定具备包容的文化特征,从生产环节就要融合全球先进理念,比如竹炭过滤过的白酒,必定会适合更多人的口感要求。日本威士忌能奇迹般地在全球爱家心中占据相当地位,就绝对不是“抵制”和“反对”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