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与止酒的对立在酒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但是“止酒”这一行为和态度在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场景下都有各自不同的表层特点和深层原因。这一主题开始广受文人士子关注并引发大范围的风潮是在宋代,与宋代突然兴起的“陶渊明热”有着极大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讲明白的是历史这一因素,在现如今看来知名度很高、影响力很大的人在当时甚至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处于一种未被发现的或者未引起关注的状态,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例。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他的名气多半来自其隐士身份,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当时诗坛上盛行的是绚烂繁复、辞藻华艳的文风。即便在陶渊明身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他名气的依然是隐逸精神与淡泊品格,其诗名往往作为附庸被提及。比如,同时代的刘勰在写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时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魏晋时期的诗评家钟嵘虽然欣赏陶渊明的为人,但在他的《诗品》中把陶渊明的诗歌列为中品。到了唐代,人们大多注意的仍然是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以及安于田园的隐逸精神。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尴尬地位直到北宋,才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北宋文人对陶渊明的不断研究与挖掘,陶渊明诗歌的光彩逐渐显露并且深受欢迎。
在弄清楚这一情况之后,我们来继续聊这一篇章的主题:隐逸与止酒。在宋代,与“陶渊明热”同时出现的情况是广大文人士子对于隐逸、自在主题的关注度极速攀升。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大量与陶渊明诗词进行唱和的文学作品。宋代文献涉及“止酒”的语言遗存多与陶渊明《止酒》诗有关。陶渊明的《止酒》诗云:“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信止利已。姑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中句句出现“止”字,共20处,大概是要突出强调“止”的坚毅决心。在宋代,“止酒”“和陶”曾经被看作一种文化时尚。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自古以来在文人士子之间就存在一种“进取不得则退而隐逸”的思想,简言之就是在求取仕途进步失败之后的自我安慰:我心本意就是隐逸山林,并非是求取功名利禄,这下正好顺了我的本意,岂不快哉。唐代诗人表达此种心态时可以直言无畏地表达出来,即便是委婉一点的也是如孟浩然那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古人疏”的牢骚,但是到了宋代文人那里,他们更习惯于一种清淡平和的气质,而这正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隐逸山林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