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生老病死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月盈、月亏都是逃不开的必然现象。过早的拔苗助长,就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酱香热持续到今天,在品牌化尚未成熟,渠道建设尚未稳定的前提下,众多厂家就急匆匆的开始了提价,提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出厂价,二是提高零售最低限价。
提高出厂价的,以头部品牌为主,国台、钓鱼台、金沙等是直接提高出厂价,提价频率低于一年,几乎到了半年甚至一季度一提价的地步,而茅系产品在市场运作中则实现了一日一价,一日一涨,成功晋升为金融产品。
提高零售最低限价的,则主要是走在路上的新品牌或者小微品牌,在出厂价没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下,要求零售价翻倍提高,上个月零售不到50块钱的酒,这个月就要求不低于100块钱销售,并且说是为了“给终端客户带来极佳体验”,在厂家看来,消费者的极佳体验就是以高价买低价产品?
很显然,此举并不是为了增加经销商利润,而是以价格手段强力拉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加品牌溢价,然而,这样等于拔苗助长——你会去花奔驰S级汽车的价格买一辆不知名的普通自行车吗?同理,消费者也不会花头部品牌的价格买一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享受、社交需求的不知名产品。
厂商都觉得酱香酒很火,但是从市场端是不是这样?烟酒店作为最直接的零售端,甘苦自知。不是所有的酱香酒都能卖,也不是所有的酱香酒品牌都有成长为头部品牌的基因,更不是所有的厂家都有资格涨价。当然,也不是一款产品叫酱酒,就具备了金融属性。
不止是烟酒店,贴牌开发商也有一杆称,到底卖出去多少,赚了多少,大家心知肚明。
酱酒头部品牌不是没有高中低档产品的差别,茅系产品大涨,但是头部品牌如习酒、郎酒依然有如银质饮酒等亲民的产品,在价格上比新晋品牌更有优势,百元左右仍然有产品可选择,而类似于筑春等老品牌在焕发青春后,也在通过筑春小酱等产品忙着抢占百元酱酒市场。
价格不是品牌的象征,高价位产品的背后始终是渠道、品牌、市场的沉淀,茅台也不是天生的王者,是踏踏实实做市场、做品牌做起来的。
“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如果酱酒的热只体现在一厢情愿的提价上,而不顾及渠道建设与品牌锻造和品质提升,那就是提前将酱酒推向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高峰,就像三伏天正中午的太阳,随之而来的就是偏西日落。
《周易》有一卦——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回看历史,哪一个行业,哪一个企业,哪一个产品,哪一个人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