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中
“春节”无疑是
最悠久、最隆重、最特殊的存在
而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
“酒”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过年饮酒 始于西周
早在西周时期
人们为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就会捧上美酒,抬着羔羊
聚在一起,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
这也是过年饮酒的先河
到了汉代
“年”作为一个重大节日逐渐定型
到了这一天
家人放过爆竹后
欢聚一堂饮“椒柏酒”
而且是让年龄最小的先饮
东汉时期
初一黎明时各级官吏都要到朝廷
给皇帝行贺年之礼
皇帝也会欣然接受群臣的朝贺
名曰“正朝”
汉制规定群臣入宫朝拜需根据品位的高低
带不同的礼品
皇帝也要设宴款待群臣
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加御宴
经学家戴凭官侍中时参加一次御宴
皇帝为考察大臣们的学问
特令大家互以经史考辩诘难
释义不通者让坐给通者
戴凭连连获胜,连坐五十余席
一时传为佳话
文人墨客 新年佳作
这种朝贺之风往后愈演愈烈
曹植在诗中曾描写当时盛况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佳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衣裳鲜活,敝敝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充溢圆方
笙碧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爵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慈喜,千载为常
欢笑为娱,乐哉未央
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傅玄的《朝会赋》描写晋时情况
也是生动形象
读之让人如临其境
元、清两朝的蒙、满两族入主中原后
也都积极汲取汉文化极重元旦朝贺之礼
把赐宴当作拢络人心的有效手段
元诗人萨都刺《都门元日》一诗写道
"元日都门瑞气新,层层冠盖羽林陈
云边鹄立千官晓,天上龙飞万国春
宫殿日高腾紫霭,萧韶风细入青雯
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
全民守岁 酒不离口
汉民族向来有“守岁”的风俗
“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唐代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
让侍臣应制作诗、宴饮
民间一般的墨客
往往饮酒赋诗
不过他们多是有感而发
与御用诗人的歌舞升平大不相同
贾岛一生坎坷贫因以“苦吟”闻名于世
除夕守岁时
常把一年所作之诗全部置于几案之上
以酒肉为祭,焚香祷告道
“此吾终年苦心也”
祭毕举杯痛饮,长歌度岁
韦庄则痛感韶华易逝,游子飘道
“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频
岂知新岁酒,犹作异乡身
雪向寅前冻,花从子后春
到明追此会,俱是隔乡人”
宋时不仅“守岁”还有“馈岁”、“别岁”等花样
样样都离不开酒
“士庶不论贫富,……如同白日
围炉团座,酌酒喝歌”
“守岁之事,虽近儿戏
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
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
词人杨无咎的除夕之作
则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和欢度除夕的悠闲情调
“劝君今夕不须眠,目满,满泛觥船
大家沉醉对芒筵,愿新年胜旧年”
除夕分岁 新年降临
除夕“分岁酒”
“无酒不成席”,此乃中国老话
新春佳节,自然离不了琼浆玉液
古代除夕之夜还有饮“分岁酒”之说
晋代《风土记》记载
“除夜祭先竣事长幼
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宋人陈善《杭州志》曰
“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
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
可见分岁与饮酒是分不开的
子夜一过,新年降临
处处张灯结彩
爆竹齐鸣
新的一年就此来临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值此佳节良辰
延安国宾酒业向全国人民道一声
“过年好”
并在此满上一杯薄酒,祝您
新春快乐、兔年大吉
生活幸福、合家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