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只喝酱酒?我又有什么根据呢?
酱酒的原产地,在贵州仁怀。这个地方,2009年才通高速公路,2017年才通航。
在此之前,人们要去那里,得先坐飞机到贵阳,再开3-5个小时的车才能抵达。如果是更早的时代,所需的时间更长,所费的周折更多。
在茅台镇那个海拔只有400米的河谷里,当其它白酒产区、其它白酒香型都飞速发展的时候,地理的天然屏障阻隔了外界对它的了解,市场对它的需求,资本对它压榨。
这不是简单的后发优势问题。
而是说,包括国家法规允许的液态法白酒工艺等『现代科技』,对它的侵蚀同样也更小。
所以,同等条件下,你喝到纯粮固态酱酒的机率,要比喝其它香型白酒大一些。
酱酒的实际产量,在中国白酒占比一直不高。产量不高,意味着只有一部分人喝得到。产量再高,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喝到吧?
这表面上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却让酱酒拥有更多的增量。
试想一下,浓香酒的市场占比高达65%以上,新的增量从哪里来?而酱酒在5年前,并没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饮酒群体,在挤压中必然此消彼长了。
产量不高的另一面,则意味着稀缺性会被放大。
稀缺是经济学的根基,也是现代商业的源头。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生理需求之外,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是高端需求。
掀开这些需求的底牌,赫然发现,清一色都是通过追逐稀缺性来得以满足。
在茅台的引领下,酱酒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如此强大的头部品牌之下,一方面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沾了茅台的光。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腰部的空挡。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止境。生活越好,人们与酒的无限纠结成为普遍的痛点。
酱酒的『健康属性』深入人心,轻奢取向远近闻名。
白酒的公众认知虽严重缺失,普通人难以分辨出是不是好酱酒。但是,你喝了传统酱酒的身体感受,总不会欺骗你吧?
在中国,白酒消费传统上是与女性隔阂的、绝缘的,甚至是遭到女性抵制的。但是,因为健康的认知,因为酣客等酱酒品牌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女性也爱上了酱酒。
尽管她们的饮用方式,与男人、与传统大相径庭。
作为物态符号的酱酒,在自身物质特性和人文背景的加持下,使酱酒成为多彩贵州、『好山好水出好酒』等象征的同时,满足了人们重视提高生命质量和开放自我的心理需求。
通俗点讲,反正要喝酒,干嘛不少喝点?不喝好点呢?酱酒的特性完美地回应了这一切。
爱茶之人,一般都是从绿茶、红茶、乌龙茶等等过渡到普洱茶的。在酒圈也有类似的现象。
爱酒之人,多半先啤酒,后红酒,再白酒;先清香,后浓香,再酱香……这里并没有谁更高级的意思,但很显然,这是一个消费晋级的事实。
就像喝茶喝到普洱茶,基本茶也就喝到头了。很多老酒鬼,喝酒喝到酱酒,基本也就到头了。
这里头,既有消费晋级的市场事实,更有酱酒风味口感更具侵略性的特性。
白酒口感来说,清香型白酒最淡,浓香其次,酱香偏重。四川菜为何能够辣遍全国?就在于口感的丰富性、侵略性太强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酱酒也是如此,很多人喝酱香就喝不了浓香、清香,能够培养很大一批忠实消费者。
文章开头,我刻意把茅台酒和酱酒区别开来。回到『为什么有些人只喝酱酒?』怎么可能回避得了茅台对酱酒的引领作用呢?
『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之后,『酱香型白酒护肝,酱香白酒更加好喝』的理念也深入人心。
茅台把酱酒故事说的好,让更多人人都知道了酱酒好。茅台酒数十年的深耕,客观上成为酱酒的公共资产。底子好!
提到茅台几乎没有人不说好,至少在酒的品质上,无法诟病。于是,酱酒成为了品质好酒的代表,就是茅台深耕出来的酱酒优势。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榜样的力量!
茅台酒一骑绝尘,领衔酱酒发展。茅台酒好,无形之中给了许多酒企机会,同时也让很多酿酱香的人都有了梦想的力量。
而喝酱酒的人,因为示范、从众等心理,自然也对酱酒青睐有加。
茅台对酱酒的影响不止于此。由于产量稀缺、制造争夺等等,买不到茅台酒成为常态。
买不到就喝不到,喝不到茅台怎么办呢?其它酱酒顺理成章成为了替代品。
最后,谈几个现象:2016年以来,酱酒愈发火爆了。喝酒的人,以喝酱酒为尊。据说其他香型的部分核心消费人群,开始出现规模性倒戈,进入酱酒消费。
卖酒的人,也都一拥而入茅台镇。不是去茅台镇,就是去茅台镇的路上。在他们的努力下,酱酒市场由南到北、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些人只喝酱酒,因为他们看中了酱酒的这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