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酒行业来说,消费者总是倾向于选择嫡系标品。
开发品不被信任的现状基本是贴牌商自己造成的。
在运作中,开发品经销商往往采用了高扫码价、低成交价,通过电视购物、广播购物、直播带货的方式推销产品。但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知不是实际花了多少钱,而是厂商宣传的扫码价以及主持人口中那高不可及的原价,使得消费者才对20块钱的酒有了2000块钱的期待,即便实际支出20块钱,消费者也在追求厂商所谓的“扫码价”品质,可事实上产品的本质就是20块钱,于是造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认知的错位,导致了开发品的口碑不佳。
举个例子,某产品出厂价80,扫码价999,电商日常挂价599,电视购物零售150。那么消费者的认知中是这个东西价值不低于599,而不是150。消费者认为150是厂家回馈社会做慈善的价格,这是物超所值的价格。
一个是真忽悠,一个是真信,双方合力造成了市场的扭曲。
所以一些不良开发商的行为伤害了消费者,也伤害了同行,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所以非嫡系产品口碑较差的原因,核心还在于价格虚标超出价值,和各种形态的包装高仿,让消费者的期待过高。
消费者认知的嫡系是指厂家直接招商,直接投放渠道以及广告宣传的核心产品。
这一类产品在茅台中就是白色瓶子的飞天、白色瓶子的王子,五粮液中就是透明亚克力包装、透明玻璃瓶的八代五粮液,汾酒则是青花瓷二十年、三十年。为什么我要强调颜色?因为同样的外形换了颜色就成了专销产品,专销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认知的非嫡系产品。
一线品牌嫡系产品的特点是品牌知名度高,包装设计具有品牌识别度。
非嫡系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是经销商包销产品,厂家限定酒体质量、品级,比如华致的金茅台、铁盖钓鱼台,以及上文所述的不同颜色的飞天产品。
第二是品牌方授权产品,贴牌方与品牌方协商后委托第三方加工生产,比如白水杜康的一些产品。
第三是定制类原则上不允许市场流通的产品,但是因为稀缺性也有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比如茅台前些年的飞天酒体定制酒,泸州老窖的定制酒。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多元化,以及酒厂基于利润和市场扩张的需要,于是就有了以上几种非嫡系产品的出现。
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主品进行区分,很多酒厂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差别化定位,比如有个顺口溜就简单概括了一下本品与开发品的外观区别,
西凤没有酒,必须躲着走。泸州没老窖,马上往回绕。
汾酒加集团,基本要玩完。古井不带贡,喝多会要命。
酒鬼变湘泉,绝对不值钱。习酒写简体,让人瞧不起。
剑南不带春,别问真不真。水井缺了坊,存着价不涨。
五粮没有液,买走都是孽。茅台多个镇,买时需谨慎。
事实上,八大名酒的开发产品对酒体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毕竟品牌方必须要为自己的口碑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负责。
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有差别的,广大的低消费人群同样需要品牌化高性价比的产品,而这就需要低价位开发品弥补这个空间。比如五粮液前些年一系列开发产品,多数零售价都在40块钱左右,而且包装精美甚至与七代五粮液高度相似,满足了一部分人群对于五粮液产品的追求、向往。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销产品也不少,但是少有诟病,这是因为首先很多消费者对茅台产品体系不了解,并不知道哪些是总经销产品,哪些是茅台自有产品,同时还因为茅台对品质进行了把控,不同商标、外观对应了不同的产品品质,当然,这也导致了各种颜色的飞天茅台价格高于本品。同样的,尽管消费者对钓鱼台眼花缭乱的外包装诟病较多,但大多数酒友对其酒体的认可度还是较高,也是因为钓鱼台也对总经销产品进行了酒体的限定。
白酒产品的选择上,并不是不能买开发品,相反,一部分贴牌产品的品质较高,价格也较为合理,满足了广大低消费人群的需求,只是需要消费者根据各自的消费能力和辨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在高端白酒中,非嫡系产品其实可能比嫡系更值得购买、收藏、饮用,比如茅台的飞天以上非嫡系产品。
非高端白酒中,则根据消费能力选择,需要谨记的是白酒产品永远是一分钱一分货,原价999,现价9.9的往往就是只值9.9的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要总想占便宜,买的不如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