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作者:饮识分子 更新时间:2023-02-13 16:50 阅读:270

前天,蔡澜先生在微博发布了《大吟酿》一文。观其文,先生对大吟酿这类高档清酒其实颇有不屑。


至于原因,先生自己已经在文中说明(以下部分皆引自原文):


“经济起飞的八九十年代中,出现了所谓的「大吟酿」,日本人看到法国红白酒那么值钱,眼红,非制造出贵酒来卖不可。”


“「大吟酿」为甚么身价百倍?主要是浪费。有些暴发户酒商,认为米粒的外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多,影响酒味,就把它削掉。”


“有一些传说,米在蒸成饭时发出的香味一下子就消失。日本人发明了一架机器,在米发出蒸气时吹出冷风,把气体凝固,掉落回饭中,这才是「大吟酿」的香。”


“好酒的定义,和食物一样,应该基于又好喝又便宜,「大吟酿」已失去这资格。”


“而且所有「吟酿」酒,都是后来才把酒精加进去的,当然没有自然酿出那么好。”


“真正会喝的人,只欣赏未削过的米酿成的所谓「普通酒」,不去碰造作的「大吟酿」。”


我认为这些观点,全盘皆错!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经济起飞的八九十年代中,出现了所谓的「大吟酿」,日本人看到法国红白酒那么值钱,眼红,非制造出贵酒来卖不可。”


实际上,大吟酿的兴起,完全是清酒行业的自救行为——夺路而逃的那种自救。


这要从清酒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说起:在二战时,日本缺米,所以日本政府允许酒厂在清酒中调入大量的酿造酒精、糖、香料等,以增加酒的产量,这种酒叫“三增酒”,省时省力还省钱。


战后,“三增酒”没有被禁止,大部分厂家自然也没有动力改用成本更高的传统方法,因此这种劣酒在市场上充斥。


后来随着葡萄酒和其它进口酒涌入日本市场,劣质的清酒与之相比毫无竞争力;哪怕是在低端市场,它也被啤酒打得满地找牙。从1976年开始,日本清酒厂迎来倒闭潮,从顶峰的超过3000家,到现在只剩下不到1500家。


因此在1990年代,很多酒厂迫于生存危机,开始转型,改良种植和酿造技术,把酒米精磨到更细,减少“三增酒”,增加生产少兑酒精甚至不兑酒精的优质清酒。


风味清新、带有果香的吟酿类清酒(包括蔡澜先生所不喜欢的大吟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流行起来。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日本国宝级的足球运动员中田英寿也有生产清酒,也是一款高档的纯米大吟酿。


因此,大吟酿的出现和流行,与其说是眼红洋酒卖得贵,所以非要造出来拼一下;不如说,这是清酒行业的自救行为。不这样做的话,清酒业就要遭遇灭顶之灾了。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大吟酿」为甚么身价百倍?主要是浪费。有些暴发户酒商,认为米粒的外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多,影响酒味,就把它削掉。”


大吟酿(以及纯米大吟酿)身价比较高,是因为其总体生产成本较高。不仅仅是酒米的外层要通过精米来削除;还因为,它需要在更低的温度下,用比中低端清酒长一倍的时间发酵出来。因此其生产过程需要更多的人力去管理、更好的保温设备、更多的时间成本、更好的储存设备,这些也让其成本飙升。精米只是其中一环,并不构成决定性因素。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图中的白色酒桶是用来发酵高档大吟酿的,不仅要在外面包裹浅蓝色保温膜,还要放在塑料帘子搭的小型温室里。


其次,“米粒的外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多,影响酒味”,这是客观事实。要酿出大吟酿这种风味清淡、带水果香的酒,原料米中所保留的脂肪和蛋白质就越少越好,因为脂肪会带来杂味,蛋白质会分解成谷氨酸,带来鲜味,杂味和鲜味太多,就会掩盖水果香。所以要做高档酒,就得精磨酒米,把外层的脂肪和蛋白质尽可能去掉。


所以,高档的大吟酿、纯米大吟酿和中低档的本酿造、纯米酒、普通酒,区别就在于,前者贵、风味清淡、有水果香;后者便宜、风味浓郁、有丰富的鲜味。其实从风味上说,两者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东西,没有优劣之分,由饮家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就好。


最后,让大吟酿流行起来的也不是什么暴发商户,比如高档清酒的重要推手之一,獭祭,他们在最初研发和推广其拳头产品“獭祭 二割三分 纯米大吟酿”时,酒厂都快破产了。如果这酒最后没火,他们就只剩关门大吉一条路了。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有一些传说,米在蒸成饭时发出的香味一下子就消失。日本人发明了一架机器,在米发出蒸气时吹出冷风,把气体凝固,掉落回饭中,这才是「大吟酿」的香。”


这当然,也只是传说而已了。用来酿酒的米饭蒸好以后确实需要尽快放凉,但目的不是要把气体凝固以保留大吟酿的香味,只是为了防止米饭结块而已。


真正的“吟酿香”,是需要把米的外层削除掉至少40%(也就是精米步合在60%以下),配以特殊的酵母,比如发酵吟酿酒专用的九号酵母,再在低温下进行长达一个月的发酵(中低端清酒只需要15天发酵),才能发酵出“吟酿香”,也就是类似于哈密瓜、梨子的香气。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好酒的定义,和食物一样,应该基于又好喝又便宜,「大吟酿」已失去这资格。”


先生此言差矣。按照这逻辑,不便宜的酒没资格成为“好酒”,那么不管是大吟酿还是纯米大吟酿,抑或最顶级的清酒“十四代”,又或者拉菲、罗曼尼康帝,都不是好酒了。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而且所有「吟酿」酒,都是后来才把酒精加进去的,当然没有自然酿出那么好。”


清酒其实大体可以按照是否添加酿造酒精,而分为“纯米系”和“本酿造系”,前者只由米、米麴、水发酵而成;后者除了上述原料以外,还会添加少量酿造酒精。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首先我们得弄清一个事实:即使是一款添加了酿造酒精的清酒,它的大部分酒精仍然是靠自然发酵产生的,后面添加的酒精仍然只占少数。


因为日本酒税法严格规定:一瓶本酿造系酒(包括大吟酿、吟酿、本酿造)所添加的酿造酒精的重量,不得高于用于酿这瓶酒的米的重量的10%。


一般来说,酿一瓶720毫升标准瓶的清酒,平均会用到350到400克清酒米,那么其允许添加的酿造酒精最多为35~40克(约39~45毫升)。本酿造系清酒的酒精度一般为15~16度,也就是说,一瓶720毫升的清酒,含有108~115毫升纯酒精。除去那39~45毫升额外添加的酿造酒精,其它大部分都仍然是靠发酵产生。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两个问题:酿造酒精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清酒中添加酿造酒精?


对于第一个问题,酿造酒精其实和我们说的食用酒精没什么差别:酒精度一般都在95%(VOL)以上,原料以糖蜜、谷类、薯类为主,都是先发酵,然后以连续式蒸馏器蒸馏提纯,除了酒精味以外,不会有其它味道。


那么为什么要在清酒中添加酿造酒精呢?


一开始是为了防腐,在江户时代以前,清酒酿造技术低下,很多酒在酿好后不久就坏掉。后来,酿酒人发现如果在清酒里添加一些酿造酒精,能明显延长其保质期,于是这个做法才流行开来。(这种做法类似于西班牙的雪莉酒、葡萄牙的波特酒。)


后来,在巴氏杀菌等可以增加酒体稳定性的做法普及以后,酿造酒精的保质功效就不是那么必要了。但是它被发掘了更重要的作用——调味。


这是因为,添加了酿造酒精的清酒,味道会变得更清爽。普通的清酒,在酿造完成以后,通常会有比较浓郁的米香,而酿造酒精则是除了乙醇味以外没有其他味道,所以它能稀释掉过浓的米味,让酒变得更爽口。


当然,在清酒里加水也可以有效调和风味,但是你还要考虑——有很多香气物质(尤其是为清酒带来水果香气的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是溶于酒精、不溶于水的,所以如果加了太多水以致于酒精度下降得厉害,那么酒里的部分香气物质也会失去容身之所而跑掉。所以,适当添加酿造酒精,在稀释米香的同时,保持住酒精度,让酒容纳更多芳香物质,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添加了酿造酒精的酒,还有一个特点——它通常会更便宜!因为额外添加的酿造酒精浓度高而便宜,如果这添加了的酒精改以米发酵出来,那么成本还是会高很多。同一个酒厂出的同一个级别的纯米系酒和本酿造系酒相比,一般来说后者的价格会更低。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真正会喝的人,只欣赏未削过的米酿成的所谓「普通酒」,不去碰造作的「大吟酿」。”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最后,我认为,“普通酒”和“大吟酿”,是两种有着迥异风格的酒,它们各有千秋。


能同时欣赏这两者,知道它们各自适合什么情景、搭配什么食物,那才是真正会喝的人。


相关文章:我的前半生,贺涵老卓饮日本酒王十四代,错误多多


推荐阅读:清酒品质与精米步合的迷思


蔡澜先生对清酒的观念错在哪里?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