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改进酒的种类日益繁多质地愈发醇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欢迎。
随着酒文化内涵的丰富,我国古代的人们在饮酒之时大多喜欢为其所饮之酒叫上一个别称或雅号。
而被古人奉称的这些不同的酒的称谓,其中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历史由来。
或引经据典由历史典故演绎而来,或根据其所唱饮之酒的口感、功效、用途,酒的液体所呈现的颜色、浓郁程度等。
或根据此酒的酿制方法、酿造原料的构成等等而定。
随着饮酒之风的盛行这些别称或雅号逐渐流行开来并广泛地流于民间,使酒文化的内涵更具特色。
不断丰富,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亦多有出现。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在国内的酒中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例如,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酒: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
在四川号称“六朵金花”的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曲酒、全兴大曲(水井坊)、郎酒;贵州的茅台酒;山东烟台的张裕葡萄酒等等。
由于文化的传播,文人墨客乃至老百姓慢慢地都对酒起了很多美誉别称。
“欢伯” :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为欢伯。此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中。
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扫愁帚”,“钓诗钩” :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般若汤” :
佛教徒用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
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冻醪:
“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诗•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宋朱翼中《酒经》:“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
流霞、霞液:
“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庾信《卫王赠桑落酒答奉》)“霞液朝可饮,虹艺晚堪食。”(吴筠《游仙诗》)传说项曼都好学仙道,后随仙人上天,饮流霞一杯,数日不饥。事见王充《论衡•道虚》。后以“流霞”、“霞液”指美酒。
中国酒的别称包括屠苏、杜康、欢伯、杯中物、秬鬯、白堕、冻醪、壶中物、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