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亦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全年里白天最长的日子,“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当夏至来临,南风习习池水高涨,花草繁茂,高树上有了蝉声,麦穗也黄了,同时,黄梅雨季也拉开了序幕。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重要的节日。据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所称,宋代的官方要放三天假,让百官回家休憩,好好地洗澡、娱乐。
而《辽史》中亦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有雅兴的,讲究泛舟赏荷、柳荫高卧,优哉游哉!
文人墨客自然是讲究去清凉地避暑的: ....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同时,他们还要设宴饮酒,品香甜的米粽,吃各种鲜蔬美肴:“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简竹嫩,炙脆子鹅鲜..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解... (唐.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而农家在夏至节“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梁.宗慎《荆楚岁时记》)。民间相传在夏至这天,疤菊叶烧成灰,撒在小麦上,可以消除虫害。
夏至节食棕”(《荆楚岁时记》),这是古代湖南夏至节主要享用的食品,并不仅仅只是端午吃粽子。而江苏人则吃豌豆糕。
“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赠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蛀夏(不生疾病)”(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而北方人,则吃面,正如民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而寺庙里的的僧尼,在包括夏天在内的三个月九十天里,必须“禁足”,不能云游四方,称为“结制",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三“僧寺结制”一则里说:“四月十五日结制,谓之“结夏。
盖天下寺院僧尼设祭供佛,自此僧人安居禅教律寺院,不敢起单云游。”宋僧高峰原妙禅师,在《结制诗》中写道:“封却柱杖头,结却布袋头,大家团栾头,赤眼火柴头。嘎!正是冤家共聚头,不妨头上更安头。”
自夏至后的九九八十一天里,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尽现《夏至九九歌》中:“夏至后,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
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人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