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不少的企业,大家会有两个准备,一是去做微商,另外是去找一些社交类的分销平台来卖货。原因是两面的,一方面是传统的生意太难做了。
昨天遇到一个做童装的传统企业,他们告诉我,京东、天猫的销量基本上下降了一半左右,只有唯品会还马马虎虎。无论是线下还是电商渠道,销量都在下降。这是大家的共识。
“社交”各方发力,孰优孰劣?
基于业绩的压力,大家必须要找出路。所以,今年是我见过的传统企业最为“忙碌”的一个年份。
另一方面是微商、分销平台确实有销量。前两天一个客户说,他们即便是在京东、天猫花钱做投入,销量也是有限的,搞不好还会亏钱。去一些分销平台,不但投入小,销量也满意。
但分销平台的整体规模是有限的,无论是终端客户的规模还是代理人数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品牌商在某一个分销平台上的销量也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一次性的量或许是不错的,但持续的量是不行的。对于平台来说,他们可以让不少的企业有一次不错的销量。这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让所有的企业都来做微商也是不现实的。产品是否适合?团队的基因能不能hold住微商渠道?大家对于微商的理解是否到位……这一切对传统企业来说都是挑战。
话又说回来了,哪个渠道会轻松?都不容易的,不同的渠道会有不同的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哪个渠道做起来都不会轻松的。
上网人数的增长,四五六线的老百姓成了网购的新主体,越来越多的社交类电商模式出现,消费升级等等这一切,对于大家来说,是挑战,亦是机会,且行且珍惜。
争当“专家”,避免当“杂货铺”
今天聊聊社交类分销平台的话题,目前国内这样的平台可谓是不计其数,但年销量能够过百亿的平台是寥寥无几的,而且这几个大一点的平台上,商家之间的竞争也是极其激烈的。
再就是年销售额过十亿的平台,大概有那么几十家的样子吧。这些平台也想发展壮大,为此,大家应该都是绞尽脑汁的,但结果却不甚理想。
懂微商的人不懂平台,懂平台的人理解不了微商的逻辑。这是我最近一路上观察下来的感受。所有的社交分销型平台,都会把自己的代理变成一个个的“肉身柜台”,让他们成为杂货铺。
所有的成交都是基于信任,微商、分销亦不例外,但如果你成了一个杂货铺,你的信任感又是如何建立?个体微商的信任感肯定不如全家、7-11强大。
让代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是唯一有效的方式,通过专家的身份去赢得客户的信任。既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那就只能卖某一个方面的少部分产品。否则又成了杂货铺。
对于平台方而言,他们当然希望代理们什么都卖,还美其名曰,这样可以帮助大家赚更多的钱。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就是想要复用代理。但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分销平台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风风火火的,但过了初创阶段之后,发展也就停滞起来了。根本原因就是代理们的动销和裂变出了问题。
再看一些微商品牌商做的分销平台,这群人懂微商,也会有一个平台梦。这些人懂得团队管理,也知道如何去裂变团队,但终端卖货和平台运营是他们的短板。
这群人做点销量是容易的,但不能形成可持续、健康的销量。或许会有人问,把这群人和懂平台的人放到一起,结合起来不就好了?如果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那比登天还要难的。所以,这就给其他人“预留”了一个机会,或许在这领域中还能杀出别的黑马呢。
创业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存在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而且,一旦成功了,其报酬会是非常丰厚的。正是如此,也是创业能够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创业在路上,我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