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酒的种类越来越多,日常我们将酒分为两大类,一是国酒一是洋酒。这其中,白酒不仅是国酒的典型代表,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载体,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中国的餐桌上白酒几乎无处不在,但正是这无处不在的白酒,它的起源和名称由来,却很少有人能知道。
白酒的起源
关于白酒的起源,历来是众说纷纭的,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有三种:猿猴造酒、 仪狄造酒 、杜康造酒
猿猴造酒
自然界中过时的生长是有严格的季节性的,所以要想在果实季节过去了吃,就得事先储存起来。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并且善于储藏。在洪荒时代,古猿将吃不玩的果实藏在岩洞或者石洼里,时间一长果实就腐烂了。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就生成了酒精和酒浆。在许多典籍中关于猿猴造酒都有许多记叙。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粤东笔记》中记叙到:“琼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明代文人李日华的《紫桃轩又缀》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也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
仪狄造酒
仪狄,在《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资料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关于他的身份职位等都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考究。那么他是如何造酒的呢?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中有记载,大概意思是,夏禹的女人命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三国蜀汉学者谁周所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酸酪,禹时仪狄作酒。”
杜康造酒
据《说文解字·巾部》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一称粘小米,实为牯高粱。传说杜康生于周朝,不做官,是个牧羊人。一天,他把小米粥装进筒里,带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离开时忘记带走。过了半个月,他赶着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的竹筒。打开一看,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经发酵,变成酒了。村里人喝了,都夸奖这东西好喝。无意中的发明,使他成为地方名人。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办起杜康酒店来了。这种说法是否确切尚难说,但酒在周朝已有酿制乃为不争的事实。周政府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酒正”,《周礼》还记载了酿酒须注意的六个问题。可见当时酿酒技术已相当完备。
考古和文献资料记载表明,从自然酿酒到人工造酒这段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亦有约七千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
白酒的名称由来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古代人们在饮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古代诗词中,人们饮酒作诗、词时,通常以酒的别称代酒,因为别称与酒名相比,显得更加高贵和优雅。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在建国前,白酒大多称为烧酒、高梁酒等,建国后又被称为白酒、白干烧等。
烧酒之所以被称为烧酒,是因为它是将发酵过的原料加热、蒸馏后所得出的酒液。酒精含量较高,味道浓烈,引火能燃烧。
白干酒的名字由来则是因为它在酿造中从不掺水。
高粱酒,主要是根据白酒原料而命名的,有些采用高粱为原料酿造的酒则被称为高粱酒。
在《中国酒概述》上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中国白酒的别称历史上,中国白酒亦被称为烧酒、高粱酒、白干酒等。称白酒,是因为其酒无色……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用白酒这一名称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烧酒或者高粱酒等名称”
白酒名称的繁多,不仅代表了中国白酒的优秀品质和复杂的加工工艺,更印证了中国白酒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