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社交新零售还是拼团、社群、跨境、平台类电商,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每一种业态都在“野蛮生长”中。今天我们来聊聊繁荣背后的那些事儿。
所有的电商,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即流量和转化率。大家倾其所有去找到更多的流量,然后通过相应的手段来把流量变成销量。无论形式是什么,但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社交电商,除了囤货制社交新零售之外,大家获取流量的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低价。君不见拼多多,动辄是9.9买辆车;和云集类似的社交电商平台也都是名牌打折、限时促销这些低价策略的高手。
大家都想通过低价的方式来训练顾客的习惯,有了基础之后再做模式的调整。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被淘宝验证过了,老百姓占便宜的心态也已经被大家摸得很清了。所以,今天的玩家们还想沿着既定的路线走下去。
低价的消费群体永远是没有忠诚度的,除非你一直低价下去。但这又是卖家所没有办法做到的。从大逻辑上说,这可能是一个不太成立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过去的成功经验今天未必还能有效。
最近几年,大佬们都在提新零售,关于新零售,见仁见智。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新的地方在于体验和效率。低价或许会是一种优化体验的手段,但规模化的低价又如何保证品质、售后?
再看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瑞幸咖啡,他们未必是最低价的,但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这些新零售卖场有好的产品,有贴心的服务,有快速的派送……老百姓最终消费的一定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所谓的低价。
无论是体验还是效率,这些新零售的代表都做到了极致。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向,这是真正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模式。
反过来再看社交领域的各种卖货方式,有谁能够解决好体验和效率的问题?如果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深层需求,即便是表面繁荣一阵子,又能如何?
最近在跟一些品牌商聊社交新零售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变革”。过去是纯卖货的思维,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些信任你的人,然后把货卖给这群人,也不管大家需不需要你的产品。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社交新零售的最大价值在于跟终端客户的交流机会、信任基础,那么,你想要卖货给别人的时候,你如何来解决体验和效率的问题。
假设一个做母婴的社交新零售代理,Ta的标签不是社交新零售,而是育儿达人,Ta掌握了大量的育儿经验,Ta能帮助身边的宝妈解决一些育儿方面的问题。如果所有的社交新零售代理能够把服务进行前置,把交易后置。这会是怎样的体验?
如果每一个社交新零售代理都是一个个的专家、达人、KOL,他们身边一定会聚集一批忠实的顾客。作为平台方,你只用想办法去赋能这些代理即可。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社交新零售运营模型。
未来,所有的卖家都应该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如何提升客户的体验,如何提升服务的效率。否则,所有的繁荣都将成为泡沫,进而被更好的模式所取代。
社交新零售是一个好模式,但这个社会太功利了,每一个从业者都想快速致富、一战成名,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对于最终的目标来说,一定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