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酒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个?

作者:西凤375酒 更新时间:2023-02-26 04:42 阅读:708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白酒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等各方面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于白酒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个?


从古至今关于白酒的典故历史也是有记载的,今天就和酒友们聊聊白酒的历史典故。看看你们都听说过几个。


关于白酒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个?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一种俗语,现在指:在饭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所行的礼节。


“以茶代酒”的出处是源自:晋朝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史学家评论说,孙皓是以酒误国的典型。他没做过什么好事,只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关于白酒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个?


高阳酒徒


“高阳酒徒”是一个成语,高阳是指:地名,今河南杞县西南。“高阳酒徒”的原义是:汉代郦食其欲投效刘邦,被误以为儒生而遭拒,遂自称为“高阳酒徒”,始被刘邦所用;后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也作“高阳公子”“高阳狂客”。


现用高阳酒徒:比喻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高阳酒徒”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秦末时,陈留高阳乡有一个名叫郦食其的书生。他家里很穷,虽然很有才学,但并没有什么事情做,恰巧当时刘邦起兵之后经过陈留,郦食其遇见了一个老乡,正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于是他请求那个老乡在刘邦面前推荐自己,说自已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老乡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刘邦就让他到营寨见面。


可以通报的士兵说郦食其是像个儒生,结果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生气地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非常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解决了粮草短缺的问题,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关于白酒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个?


酒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关于白酒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个?


在某种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酒的历史典故,欢迎评论区分享~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