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淡泊名利、心境高雅之人。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当时的社会动荡,官场腐败昏暗。生性率直的他不愿与官吏同流合污,几次入仕又几次出仕,最终离开官场寄情与山水之间。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隐晦地通过《饮酒》二十首表达出来,我们得以看到了一个在黑暗中彷徨、迷茫却又率直天真的陶渊明。
一、融于《饮酒》中的孤独
1、隐藏于序言中的孤独
饮酒诗是陶渊明饮酒时所作,从其序言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陶渊明的孤独。他在《饮酒》的序中是这样写:"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陶渊明深夜饮酒时所作。而"闲居寡欢"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又一丝平淡无聊。而"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陶渊明当时无人诉说的孤独,与苏轼的"夜饮东坡醒复醉"有着相同的意境,借酒来排解心中的孤独。而《饮酒》则是陶渊明用来自娱自乐的作品,记载了他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我们从他的《饮酒》里看到了无人理解的孤独,看到了少年云游时的意气风发,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猛志"。看到了他在多次挣扎后下定决心离开官场,专心追求田园之乐的愉悦,枯燥繁重的劳作在他的笔下也显得生动有趣。
2、陶渊明为何孤独
首先是在乱世中漂泊无依,脱离了官僚阶层后,无处立身带来的孤独感。陶渊明的《饮酒·其二》中写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这离群的孤与陶渊明的处境何其的相似。"有猛志",满腔热血想要建功立业的热血少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对黑暗的官场失望透顶想要离开,却不能完全放下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几次入仕又几次辞官。
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终下定决心离开官场。离开了官场的陶渊明找到了田园之乐,但又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迷茫。官场的黑暗使他无法融入统治阶级,离开了原有的阶级陶渊明失去了原有的人生定位,因而感到孤独。
无人理解也加重了陶渊明的孤独感。陶渊明是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的去世导致家道衰弱,所以亲人都希望陶渊明能够走上仕途振兴家族。当时陶渊明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亲人希望他为官以改善生活"亲友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需要担负起家族的重任,但复杂多变的官场生活却是陶渊明不能适应的。所以他几次入仕,又几次辞官。徘徊挣扎着,陶渊明与所处的阶级格格不入,亲朋不能理解也让陶渊明感到孤独。
而朋友的远离也让陶渊明感到孤独。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官场感到失望,希望远离。但有许多文人的归隐是为了更好的出仕"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与陶渊明的想法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当与他同称为"浔阳三隐"的好友周续之应征讲授孔学时,陶渊明感到失落,并赋诗到:"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与朋友的渐行渐远使陶渊明感到孤独。
3、以酒化解孤独
于是陶渊明用酒化解孤独,他丝毫不掩饰对于酒的喜爱,在饮酒上也极为豪放。在《饮酒·十九》中写道:"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在《饮酒。二十》也写道:"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颇有些李白酒中仙的豪气。他用醉来忘记烦恼,用酒来化解孤独。
二、融于饮酒中的"乐"
1、寄情于田园之乐
陶渊明对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极为喜爱,这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他也写到自己年少时就喜爱自然,对山川有着天然的好感。因此,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也显得极为生动有趣。《饮酒·其五》是这样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心境平和,在闹市中也能心境平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闲美丽的农家画面。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田园之乐的作品不少。《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生活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随性自在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仙境,景色优美,令人神往。
2、寄情于随性之乐
归隐后陶渊明更加的自由,也更加的快乐。陶渊明讨厌当时官场的虚伪黑暗。《饮酒·其二》中写到:"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大致意思是,在礼仪崩坏的已久的时候,还为了虚名强迫约束自己。短暂的人生,一心追求功名又能有什么成就。"
《饮酒》中还写了老父亲陶敏:"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大意是举世之人都是随波逐流,向往权力的,希望你不要逆势而行。陶渊明回答到:"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大意老父说的是对的,只是我天生就不是合群之人,不喜欢官场,就一起畅饮罢了,我是不可能回头的。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失望,且归隐之志坚定。一心沉醉于归隐后的闲静生活,以耕作饮酒为乐。而归隐后的陶渊明,没有了功名世俗的约束,可以追求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自然是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