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泸州已经为中国白酒产业打造出了一个优质的白酒产区样本。
文|云酒内容中心产业产区组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四川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四川将形成53条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其中川渝之间27条。国际、国内航线覆盖城市分别达120个、18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泸州市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成立泸州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泸州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六大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打造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系统谋划、主动作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如今,泸州云龙机场已成为川南第一大、全省第三大航空港。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叙威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渝昆高铁泸州段、泸永高速、古金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渝泸高速公路扩容改造、重庆至合江至叙永高速公路等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近年来,由国家规划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把泸州定位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也把泸州市定位为四川省出海陆路主通道。
泸州正加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它将如何抓住时代红利,又将如何撬动行业变局?
川渝经济圈视野下的“泸州”
位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泸州,是川滇黔渝合作的桥头堡,拥有着“多重身份”。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是四川省最大的港口所在地,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二大集装箱码头,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接壤的川滇黔渝的地区中心城市。“北面重庆、东靠贵州、南邻云南、西望成都,位于川渝滇黔接合部”,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为泸州提供了优质的开放基因。
泸州向来有着“小重庆”之称,同样是山城的两座城市,有着相似的地形,双江交汇、山地众多,沱江与长江的交汇造就了“铁打泸州”,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造就了“天生重庆”。
夹在成渝之间的泸州,和重庆距离不到200公里,似乎更为“亲近”。因此,泸州与重庆开通运行了跨省公交线路,并规划研究泸州经大足至汉中铁路、重庆至泸州沿江铁路、川南渝西城际环线铁路。靠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当好“主力军”,对于泸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是天然的优势。
从经济方面来看,目前,泸州市辖3个区、4个县,即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总人口500多万,中心城区人口在160万以上。
2021年,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6.1亿元,同比增长8.5%;2022年一季度,泸州地区生产总值548.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泸州七大产业生态链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链长制”初见成效。泸州还将加快推进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加快建设。
经济规模排名前五,泸州以白酒、化工、机械制造和能源四大传统产业支柱为主,以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等为主体的高新产业正在加速壮大态势。
再看项目建设,作为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四川水运首港,充分发挥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省的60%。四川对泸州在双城经济圈的首要定位是“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包括长江上游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出口加工贸易中心。四川赋予泸州的另一项重任是“跨行政区融合发展”,明确支持泸州、永川、江津以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
泸州还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包括西南医科大学、7所三甲医疗机构和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基于此,泸州提出了“建设成渝地区医疗救治第三极”目标。
此外,泸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国家16个大型化工基地之一、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当前,泸州正大力改造提升“天、长、地、酒”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生、食、物”等新兴产业。
将先天区位优势转化为动力,将经济作为基础,将项目建设作为发展,成为泸州抢抓川渝经济圈机会的三个重要着力点。
抢占时代发展先机
酒业“红利”加速释放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了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属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时代红利日益突出。
业内人士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把握住了中国西部区域发展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空间经济学内涵,就在于丰富、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通过统筹发展,有效激发成渝地区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而泸州在融入成渝经济圈的过程中,白酒作为泸州的支柱产业之一,风口显然将至,体现在“人口红利、产业红利、政策红利”三部分。
显然,在人口高速交流和集聚的过程中,双城经济圈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机遇。成都、重庆与泸州同为旅游资源富集、人口密集地区,“当日往返”的交通条件,地铁与高铁的“无缝接驳”,为两地市民周末旅游、日常往返提供了便利。
数据显示,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其中,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为8372万人。对于酒业来讲,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庞大的需求潜力。
而旅游需求的释放,将直接带动宾馆餐饮、商贸物流、文化娱乐等相关服务消费。日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中提出,泸州将推进泸州老窖、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黄荆老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叙永罗汉林、合江金龙湖等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江阳区、纳溪区、古蔺县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泸州还创建泸州郎酒小镇国家夜间消费集聚区,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提升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及业态布局。
同时,泸州是一座与酒共生的城市,不仅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大名酒,也是全国名酒最看重的市场,这意味着有人聚集的地方,就一定会产生消费,就一定会有生意可做。
在产业红利上,泸州白酒产区具备的规模性基础和优势,2021年,泸州市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速实现11.1%,实现营业收入1085.6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利润总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44.1%。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152.4亿元,利润总额110.8亿元,税金总额69.2亿元。
此外,泸州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其成为全国首个获得“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称号的白酒产区。并聚焦白酒(食品)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推进“链长制”工作,组建产业生态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
相似的产业特征,是催生产业关联的良好基础。园区之间的联合,将大幅拓展合作空间,使产业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产业的协同合作、融合发展,将成为泸州在产业领域带来的最大红利。
此外,“十四五”时期,泸州酒业发展以“一体两翼”为战略引领,规划“一核三带五组团”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携(赤)河跨(长)江、浓酱翘楚的中国白酒增长极。
从白酒行业来看,产区以及产业链的重要性越发得到企业的重视。这也意味着产业的规划与落实,都为泸州带来了政策红利期。
综合来看,无论是人口红利、产业红利还是政策红利,都为泸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将泸州的白酒产业优势进一步得到释放。
泸州如何“撬动”行业变局?
作为全国第三个白酒千亿产区,泸州能够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时代红利,很大原因得益于其自身独有的步调与节奏。
与宜宾、成都、绵竹、邛崃等产区相比,优势日益凸显的泸州,有着清晰的目标,通过细致的规划,落实两大方面,运用全局的发展思维来构建更完善的城市白酒产业集群。
在产区建设上,泸州政府和行业组织作为产区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集中产业优势、充分运用产业资源、落实产业规划,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突破产业发展,不仅对产区升级起到关键性作用,对行业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泸州市“十四五”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泸州白酒产业发展路径按照“两区五地两体系”实施。其中“两区”是指打造世界级名酒产区、打造世界一流的白酒产业园区;“五地”是指打造白酒综合配套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酒业综合配套服务高地、建设世界著名白酒文化圣地、创建中国白酒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白酒开放合作新高地。
而在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聚集了泸州大部分酒类配套产业,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全产业链白酒产业园区,为了强化产业链发展,泸州市政府还采用“一个产业、两位链长、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机制推动产业链发展工作(点击链接阅读原文《谁是白酒产业第一链?》)。
在产区配套与政策规划都具有保障的前提下,泸州还打造名优产区、名优企业、名优白酒,引导中小酒企培育品牌,推动抱团发展。
目前,川酒“六朵金花”和“十朵小金花”中,泸州共占据五席;“四川原酒20强”6家泸州企业上榜。再看企业数量,2021年泸州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24家,四川省为291家,全国为962家,分别占比42.6%和12.9%。
以泸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三大龙头”为引领,形成绿地、环球佳酿等“小巨人”企业为支撑,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梯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名酒的引领下,仙潭、三溪、玉蝉等腰部企业也在近年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通过酒旅融合及差异化发展路线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显然,泸州已经为中国白酒产业打造出了一个优质的白酒产区样本,从产区规划、产业链打造、园区划分以及企业自身培养的维度,都进行了超前的精准把控,将泸州整体综合竞争水平快速提升,某种意义上,泸州已经“撬动”了白酒产业的新变局。
当下,无论是经济效益层面还是产业建设层面,泸州都已绘就了宏伟蓝图,并依次实现落地。未来,泸州或将成为川酒乃至中国白酒产区引领者,引领白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第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