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是中华文化这一肌体中的血液,它的流动,处处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芳香。可以说,在中国人生活中,酒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位置,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但是,光有酒就行了么?不是的,因为,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
酒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纽带,让我们从中找到乐趣,找到活跃气氛的理由;但也必须承认,酒也是一个害人精,过度的饮酒和饮酒的方式不对都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酒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因此,中国从来就有喝酒的礼仪和规矩。
01 从汉字的演化看酒
中国很早就有酒。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学家说它是这个样子的:
这其实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来指代酒。
而且,跟酒有关系的字,也都以“酉”为部首,比如:酿酒的酿、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
此外还有酝酿、酩酊、酬酢。酬酢就是酒宴上相互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还有配,是用不同的酒调出的颜色,以后才引申为配偶、配合、匹配、分配、调配。哈,原本媒婆就是调酒师。
当然,酉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酒。比如醍醐灌顶的醍醐,就是从酥酪中提取的奶油。酥和酪都是奶制品。即便马奶子,也不是果酒或粮食酒。
醋也不是,但与酒有关。实际上,醋的第一种意思是酢,也就是客人回敬主人。第二种意思才是调味品,也叫酸。
古时的作坊,往往酿酒也酿醋。宋代,酒和醋都实行专卖制度,由国家垄断资源。民营企业要酿酒酿醋、卖酒卖醋,得向官方申请特许经营,还必须购买使用国企生产的酒曲,政府趁机大发横财。
使用官曲酿酒的酒店,在宋代就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价钱也高,必须促销。一是在门口挂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卖假酒;二是在招牌旁边悬挂红栀子花灯,表示有陪酒女郎。元代甚至在官酿新酒上市时组织歌女游行。
在《清明上河图》中,挂红栀子花灯的正店是这个样子的:
难怪宋代民谚云: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
对此,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酒量与心情和场合有关。意义在关系。
02 酒与中国人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处理三种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3、人与自我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酒无能为力,起作用在后面两种。一般地说,西方人喝酒,偏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国人喝酒,偏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果自斟自饮,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会想象有人同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这种意识下,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会做人,就很难立足于华人社会。如果不会喝酒,也很难在官场、商界和江湖上混。
03 包房席位安排
其实,由于酒能协调人际关系,中国古代便有法定的酒会,比如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就是国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会贤达一起喝酒,并就国家大事征求意见,相当于酒会形式的政治协商会议。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席位是按照年龄大小来安排的,叫序齿。第二,就是乡字。
乡亲就是在一起吃饭或者喝酒的人。而且,是平等的。但是现在包房里的席位是这样的:
简单地说,就是主人面对房门,主宾坐在右首。上菜倒酒的时候,从主宾开始,然后主人,顺时针方向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