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酒桌上听到各种各样的谣言,微信公号“千里谈酒业”发布了《三分钟硬“怼”酒桌上那些“谣言”(上)》和《三分钟硬“怼”酒桌上那些“谣言”(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谣言”开炮,文章被广泛转载,刷屏朋友圈,也引发大众对酒桌谣言的热议和思考。
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第二炮:“喝酒要喝高度酒,低度酒不好,喝了对身体不好”。
低度酒与高度酒之争
说起白酒的度数,大致可分为两类,即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前者酒精含量多在50%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后者采用降度工艺,酒精含量在40%以下。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谈到低度白酒的发展历程时表示,事实上,自白酒诞生那一刻,低度白酒就一直存在,所以低度白酒不是新概念,现代低度白酒的酿造技术始于70年代中期,目前已经成为白酒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高度白酒比低度白酒好,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市场上名优白酒中大多都是高度酒,羊群效应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二是大众对低度酒的错误认知,认为低度酒需要加水降度,不如高度酒原生态,天然的才是最好的;三是低度酒的价格比高度酒较低些,同一品牌低度酒和高度酒价格相差挺大,消费者自然认为高度酒比低度酒好。
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准确的,高度白酒也并非一直是消费主流。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喝酒不像如今这般闲情逸致的细细品味,而是在辛苦工作劳累了一天后可以喝点儿酒,消除身体的疲劳,然后很快醉去,好好的睡一觉为第二天储备体力,能满足当时广大劳动人民需求的也只有高度白酒。
饮用白酒
国内物资匮乏、粮食紧张,生产低度白酒的粮耗要远低于高度白酒,为了节约粮食、增加产量,在政府的组织下,各地白酒酿造作坊进行合作化改造,白酒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生产,作为国有企业的酒企,为响应国家号召,在低度白酒的研发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推动白酒低度化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白酒度数大都在60度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度,为达到周总理提出的“把中国白酒推向世界”的要求,改变中国白酒“烧刀子”“闷倒驴”等印象,开始低度酒的研制。1975年,河南张弓酒厂解决了高度白酒降度后出现失光浑浊,酒味寡淡,失去原酒风格和特色等困扰白酒界的技术难题,研制出38度张弓酒,并完成其扩大生产推广应用。在轻工业部、商业部等大力倡导下,各地白酒企业纷纷相互学习,研发各自的低度白酒。经过第三、四、五届国家白酒评比,涌现出一大批低度名优白酒。如39度双沟大曲、38度洋河大曲、39度孔府家酒。
国家名酒名录
1987年,国家经济委员会、轻工业部、商业部、农业部等在贵阳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会议,就中国酿酒工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优质、低度、多品种”和“四个转变”,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的发展方针,极大地促进了白酒企业生产低度酒的热情,降度、低度白酒产量占白酒总产量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参评样品331个,中低度酒多达168个。
高度酒成为众人口中的“好酒”,还要归功于53°飞天茅台、52°水晶盒五粮液等大单品。名优酒企的核心大单品大多都是52、53度,备受高端人士的青睐,自然也让更多人主动或被动跟风宣传高度酒好,才有了很多酒桌上“只喝高度酒”、“高度酒比低度酒健康”等言论。
酒质好坏与度数无关,低度酒并不低质。
低度酒并不是简单的用高度酒加水勾兑出来的,优质的低度酒工艺比高度酒更复杂。白酒的本质是一种酒精水溶液,在高度白酒中,酒精浓度大,白酒中的酸和醇一直在缓慢的酯化反应,而其逆反应水解反应则很微弱,酒体中的香味成分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在低度白酒中,水在溶液中占比的增大,酒精浓度降低,使酒精与水分子结合的水合因子减少,游离的水分子增多,由于高级脂肪酸乙酯的疏水性,会在低度白酒中析出,造成低度白酒的浑浊,因而会加速低度白酒酯类的水解。
白酒酒库
低度白酒工艺更为复杂,一般要经过选择酒基、降度、除浊、勾调等一系列工艺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酒。低度白酒的除浊,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不仅要把酒中出现的浑浊物质适当除去,还要避免其他香味物质不被同时除去;降度的勾调工作,比高度酒难度要更大一些,品质优良的低度白酒要经过数次勾调,才能保证其低而不淡、入口绵柔、后味净甜等口感。
因此,优质的低度白酒既要保持原有风格,又要符合食品卫生条例规定,还必须符合产品执行标准的要求,在口感上做到低而不淡,低而不杂,低而不浑,保持原酒香料之风格,对工艺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有好酒也有差酒,不能一刀切的看待,至于喝酒对身体好不好,还是那句话“喝酒要适量”,关键看“量”,和“度”无关。
(文章由张燕整理编辑,张燕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